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1.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中的节奏停顿。(2分)

卿 欲 守 法 而 使 朕 失 信 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上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

断之以法

④天下无冤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①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②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4.从选文看,戴胄与唐太宗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1】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答案2】①认为  ②伪造(资历)  ③再,又  ④案件 【答案3】①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大信于民众的根据。②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答案4】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犯颜执法,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勇于纳谏、屈己重法。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5、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分析此句,应该按照方法语法结构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出朗读节奏为“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的四个小题,要注意①②为一词多意;③④为古今异义词,所以日常学习中,要注意文言文中词语的归类与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①句的翻译要注意“布”的意思,注意这是一个判断句,有标志性的词语“……者……也”。 ②句注意“忿”和“信”的解释,注意将句子翻译通顺,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文中还有唐太宗对戴冑的评价“忠清公直”。由此就总结出了戴冑的为人。唐太宗能听从大臣的进谏,并屈从于法律条文,对于敢跟自己据理力争的戴冑赞扬“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可见唐太宗是一个能听别人意见,宽宏大量,勇于纳谏的人。分析人物形象,还应该是立足于文本,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表情动作中分析自己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文字,完成1—4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①秦王不                        ②俟其欣,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

D.①愿终守                       ②愿借子杀

2.下面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译文:我想以五百里的地方跟安陵做交易。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可安陵君却轻视我,这难道不是违抗我吗?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因此没有错认为是其他意思。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下面对文章写作方面的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安排了安陵君和唐雎之间的衬托,前者衬托后者。

B.把唐雎和秦王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C.人物对话极富外交色彩,人物说话语气突出,神态描绘形象逼真。

D.选文通过衬托和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表现了秦王的胆小怕死;写唐雎的“挺剑而起”,表明了唐雎不怕牺牲的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对选文中“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都是使人快乐的。

B.痛苦和快乐只在于你对一件事的看法,而不是这件事本身。

C.心态决定你对某件事的看法。

D.所做事情的苦与乐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

2.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职业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

B.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

C.做事专一,心无旁骛。

D.发展想象力,得物外之趣,领略工作中的乐趣。

3.本段文字没有运用的一项论证方法是

A.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C.归谬论证           D.道理论证

4.这段文字对语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通俗浅显,准确周密。                    B.含蓄典雅,闲适自然。

C.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D.论证条理,生动有力。

 

查看答案

(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文中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点现象”指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C.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D.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三种“事实”及有些人的“慨叹”。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中的“有人慨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号召国人找回曾有的自信力。

B.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C.批评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人。

D.表明自己不再仰人鼻息。

3.这段文字采用的批驳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批驳敌论点。

B. 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

4.文中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5.从选文看,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利如刀。                                 B.感情色彩浓。

C.讽刺意味强。                                      D.幽远隽永。

 

查看答案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1.从选文看,安排吃牡蛎一情节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让故事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虚构。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2.文中的“我”叫若瑟夫。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很适合于抒情、议论。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C.这是“我”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可靠。

D.因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主旨。

3.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已经认出是于勒,但仍存一线希望,想让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B.此时的母亲慌乱、惊恐。

C.此时的母亲已经有了警惕,怕被于勒认出来。

D.母亲确认那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跟船长打听。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B.几种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C.“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从全文看,“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D.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B.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诗文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洒脱,比如《沁园春·雪》。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陈涉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D.莫泊桑是英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我的叔叔于勒》是其中篇小说的代表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