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愿将腰下剑,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愿将腰下剑,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凉州词》)

3、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5、                      ,在河之洲。(《诗经》二首)

6、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8、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10、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1、直为斩楼兰 2、一片孤城万仞山 3、欲将轻骑逐 4、正是河豚欲上时 5、关关雎鸠 6、蒹葭萋萋 7、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8、似曾相识燕归来 9、经纶世务者 10、屋舍俨然 【解析】 试题分析:1、2题根据提示对出下句即可,注意“孤”“仞”的写法;3、4、5题根据提示对出下句即可,注意“豚”“雎鸠”的写法;6、7、8题根据提示对出下句即可,注意“蒹葭”的写法;9、10题根据提示写出下句即可,注意“纶”“俨”的写法;要做好这类题,平时要加强记忆,不但能背,还要能默写,做题时做到三“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①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遇不上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②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③土地也该休息了。

④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⑤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⑥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⑦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⑧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⑨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住明天的村庄?

⑪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1.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风与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4分)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 ② 段中划线句子的妙处。(3分)

                                                                                           

                                                                                           

3.细读第 ⑩ 段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4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 ⑫ 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2分)

                                                                                           

2.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嗔:生人家的气;怪罪。②焙:用微火烘(药材、食品、烟叶、菜叶等)。

阅读上面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山村环境有怎样的特点?用什么写法?(2分)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查看答案

张    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赵,乃遂入秦。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1.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张仪之来也,    B.以求通子之愿

 C.无御之者      D.辍耕之垄上  

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论,

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已而楚相璧  亡:                  ② 掠数百 笞:     

 ③子不收也  足:                    ④ 独秦能赵 苦: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2分)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