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明天在新街口活动,你是坐地铁去,还是坐公共汽车去?
B. 写研究性文章和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C.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D.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1) 咫尺( ) (2) 哂笑 ( ) (3) 狼jí( )
(4) jiān默( ) (5)合辙yā韵( ) (6)左右逢yuán( )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2.俱怀逸兴壮思飞,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
4. ,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山回路转不见君, 。
7.野芳发而幽香, 。
8.田家少闲月, 。
9.鸡声茅店月, 。
10.苟全性命于乱世, 。
沉醉是一种难得的情怀,那种沉迷与陶醉,那些场景和故事,往往铭刻在记忆里:沉醉于音乐、沉醉于书法、沉醉于阅读,沉醉于风景……沉醉于各种艺术或文艺活动带给人的真、善、美中,心灵就会优雅而充实。
请以“沉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壁 画
简媜
①我在台大①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③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④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⑤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美;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
⑥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画里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常常,我便在窗前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⑦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⑧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我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发觉处处都是俯拾不完的美,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
⑨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有改动)
【注】国立台湾大学的简称。
1.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四字标题。(4分)
① ②阳光诗情 ③ ④ ⑤
2.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3.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分)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将风景视作壁画,来自于高中时一次看画展的错觉,从此她喜欢上了真正的壁画。
B.文中的壁画很多都是作者透过窗户来欣赏的,可见“窗户是中国建筑的眼睛——潘嘉良(建筑学家)”。
C.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充满力量的一面,但是这种美,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发现的,“不太欣赏”体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D.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寓理于景,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木 耳
李娟
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
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
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
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湿的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
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狼藉一片。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
⑦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着秘密地交流,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
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熊熊,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狂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疲惫的脸……而来订购木耳的人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
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
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
⑪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不是生活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
⑫就在那一年,像是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
⑬我觉得那一年的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
⑭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地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
【注】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
1.本文围绕着木耳,叙述了木耳从被发现到被采集一空的过程。请将下列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1)妈妈林中找到木耳 (2)
(3) (4) (5)深山难再找到木耳
2.第①、⑬两段中的“了解”,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3.作者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了对过度采集木耳的担忧与思考,请从修辞的角度举例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