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完成后面小题。(共18分)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

阅读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完成后面小题。(共18分)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②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③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④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⑤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老表要新式多了。

⑥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⑦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

⑧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

⑨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⑩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1.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阅读2-6段,填写下表。(4分)

事件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我偷戴金手表

喜欢

我信中嘱托为手表上发条

我献上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2.文章③④两段写到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女都流泪了。请分析她们流泪时心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说出你对第⑩段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2分)

2)请赏析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4.文章第⑨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①我婉谢金手表   ②理解   ③牵挂   ④遗憾,忏悔(意思对即可,共4分,每空1分) 2.答案要点:相同点,都有分别的难过和对彼此的不舍。(2分)不同点,母亲对女儿异地求学的担忧。女儿对母亲送手表的感动。(2分) 3.(1)“贴”是“靠近,紧挨”的意思,作者为了仔细听金表的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把它“贴”在耳边。(1分)(2)表现了作者已经理解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准备尽快振作起来的决心,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是动作描写(1分),“洗得干干净净”“郑重其事地捧出”“轻轻地放”“打开来”等动作(1分),形象细致地写出了母亲拿出金表时的小心谨慎(1分),表现了母亲对金表的珍爱(1分)。 4.这一小节讲“我”因为没有了母亲恍恍惚惚(1分),后来理解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1分)。对⑦⑧两小节写“我”的忧伤作了补充说明(1分),为下文写“我”抹去眼泪,从金表的滴答之音听出慈母的频频叮咛,心渐渐平静下来作了铺垫(1分)。后两个得分点,也可以是: 由⑦⑧两小节写“我”的忧伤过渡到下文写“我”抹去眼泪,从金表的滴答之音听出慈母的频频叮咛,心渐渐平静下来。 【解析】 1.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2—6段,根据提示词语,把握关键语句,注意是表现情感的词语。 考点:筛选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仔细揣摩二者的心理。相同点应都是依依不舍,不同点:儿行千里母担忧,女儿感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2)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从理解母亲的角度,考虑此问题,理解前我的状态,理解后又是什么状态,二者对比能够表现母亲给自己什么影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芋梗治蜂毒》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处士刘易①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罥②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③坠地。俄顷,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啮芋④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刘易:忻州人。博学好古,隐居不仕,卒于治平末年。②罥(juàn):被缠绕挂住。③螫(zhé):指毒虫用毒刺刺人或其他生物。④芋:俗称芋头。⑤挼:揉搓。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士刘易隐王屋山(         ) ②蛛鼓腹裂(         )

于斋中见一大蜂罥于蛛网(     )④腹渐消,轻躁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为蜂所螫坠地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B.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虫治虫》)            D.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自 后 人 有 为 蜂 螫 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

  ⑵匠师如其言,塔遂定。(《梵天寺木塔》)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2 分)

 

查看答案

阅读宋代诗人翁卷的《野望》,回答问题。4分)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从第一、二句所读到的画面。(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5分)

2013122凌晨,“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顺利升空14日,“嫦娥3号”搭载的“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成功实现软着陆。……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已处于领先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共同感受成功的快乐与自豪吧!

1.抒发豪情。(1分)

任选一题:补写上联或者下联,表达自己的喜悦自豪。

①上联:中国航天圆国梦, 

       下联:                

②上联:                    

       下联:中国梦想破茧成蝶。

2.月亮雅号。 (2分)

月亮有许多美丽的别称,我国古诗中多有赞誉,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你能写出一个月亮的别称,并以古诗加以印证吗?

别称:                      诗句:                         

3.亲身体验。(2分)

周日,有“嫦娥之父”之称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应邀来到靖江做航空航天报告,你很想参与。但你爸爸之前已经与你约好去爬山,你准备怎样向爸爸表达你的想法?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汤姆跪下来往下摸,然后用手就便尽量往角落四周远处摸过去;他特别使劲往右边摸得远一点;就在这时候,在不到二十码远的地方,一只举着根蜡烛的人手,从一块岩石后头出现啦!汤姆欢喜得大叫了一声,那手后面的身子立刻出现了,那是——A的身子!汤姆吓傻啦,他动弹不了啦。

1.这段出自美国作家          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选段中的A        。(1分)

2.在洞中汤姆遇到了哪些困难?“洞中历险”这一情节表现了汤姆怎样的特点?(3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内容或名句。(8分,每空一分)

①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               

③青山有幸埋忠骨               

④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论语》中的“                                ”,用精练对称的语言,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人皆有之。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