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那堂课,与众不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

"那堂课,与众不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例文: 那堂写作课与众不同 那是冯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写作课。 那堂课开始,我们先做眼保健操。做好眼保健操,我睁开眼睛,黑板上的一些字立刻映入了我的眼帘。禾字偏旁的桥是错的,原因?众字的来历;福字造字的理由;日字加一划可以组成哪些字? 咦,这是干什么?冯老师要给我们上什么课?难道冯老师想考考我们吗?同学们用诧异的目光看着黑板。冯老师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耐心地解释:“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是写作课。”噢,没有变。接着,冯老师又说:“只是与以往不同,先请你们回答黑板上的四个问题,同时请你们仔细观察,要用心……然后,根据我们上课的情况来写一篇作文。”听到这里,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然后,冯教师让我们用五分钟时间思考讨论,寻找答案。同学们立刻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有的甚至跑出座位找同学去商量了。我们商量了一道题目又一道题目。 五分钟到了,冯老师就叫我们回答第一道问题。这时,同学们的小手高高举起。老师就请他们一一说说。后来,冯老师补充着说:“禾字旁代表庄稼,如果用庄稼造桥你们想会怎么样?人一走到桥上,桥就会被踩塌,人也就掉到河里了。”“噢,原来是这样啊!” 最后一道题目,许多人写出了九个字。冯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因此发给他们每一个人一张红星卡,真好!之后,我们就动手写起了作文。很快,我就写好交出了。等到上课结束,大家都交出了作文。 这是一节多么与众不同的写作课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旨明确,写一堂课。但要注意文题中“与众不同”一词,所以不能简简单单地介绍一堂课的过程,要抓住这堂课某一方面“与众不同”。所谓“与众不同”,或与平时自己熟悉的课堂不同,或与自己理解的“课堂”不同,比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在讲课文时遇到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想不到老师在这方面很精通,给我们讲了很多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再比如,某老师一向严厉,他的课堂总是在“无声”中进行,而某一堂课,老师一改常态,大暴笑料,这堂课完全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写这样的课堂,要抓住细节,即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们的表现,对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而丰富地描写,绘声绘色地描写,同时要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用精彩的描写表现精彩的课堂。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6分)

风流人物虽然伴随着历史的泥沙沉积于记忆的河床,但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竖起一座座丰碑,让人们倾倒。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吧!班上将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渲染活动氛围】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个宣传标语。(2分)

2.【活动二:排行风流人物】许多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 人……想一想,给你崇拜的风流人物排一个座次,写出你排在第一的人物,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2分)

3.【活动三:探访历史人物】你准备在活动中介绍一位江西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我市历史博物馆的张研究员。你准备介绍哪位名人,将向张研究员采访哪几个问题(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4)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铁

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微博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 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如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 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选自《人民日报》201233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3分)

2.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2分)

3.文中第自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中的""是指什么?(2分)

4.文中①③两自然段中都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5.谈谈下列句子给你的哲理性启发。(3分)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6分)

随风吹笛 (林清玄)

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2)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3)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4)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5)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6)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7)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8)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 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9)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10)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11)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12)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13)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14)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15)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1.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2)

2.阅读(1)(3)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3)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4.文章叙述了作者雨天听竹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波澜起伏。请简要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四个过程。(4)

5.作看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3)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 空1分)

1.             ,西北望,射天狼。

2.            ,斜晖脉脉水悠悠。

3.            ,载不动许多愁。

4.人不寐,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堪称"壮词":既有"沙场秋点兵"的壮阔场面,更有"                          "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怀 。

6.现已74岁高龄的钟南山,曾在抗击非典中主动请缨,无私奉献。当甲型H1N1流感来袭时,他又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们可以"                      "这样的古诗句来赞颂他。(填《出师表》中的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开幼颖异,有胆勇。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徙全州。全西溪洞有粟氏,聚族五百 余人,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使入,谕之曰:"尔能归我,即有厚赏,给田为屋处之;不然,发兵深入,灭尔类矣。"粟氏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开厚其犒赐,吏民争以鼓吹饮之。居数日遣还,如期携老幼悉至。开即赋其居业,作《时鉴》一篇,刻石戒之。遣其酋入朝,授本州上佐。赐开钱三十万。    (选自《宋史》)

【注释】裁:同""亟:立刻。钞劫:抢劫。辈:人。谕:告诉,使之明白。争以鼓吹饮之:意为热情欢迎款待他们。戒:告诫。上佐:官名。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A.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B.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C.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D.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1)(          )     (2)(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粟氏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

4.为了让全西溪洞粟氏遵纪守法,柳开采取了怎样的策略?(2分)

5.文中写少年柳开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少年柳开怎样的形象?(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