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8分)
①《七律 长征》中运用夸张修辞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的诗句是: , 。
②《泊秦淮》中形象化议论,表达诗人对世风时局忧患意识的是: , 。
③《己亥杂诗》中表明龚自珍虽然辞官回乡,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句子是: ,
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把满腔爱国热忱化作豪言壮语的诗句是: , 。
⑤《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
⑥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
⑦同是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表达朋友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 。”则表达对友人强烈的思念、关切和担忧之情。
⑧《记承天寺夜游》中体现月色皎洁的句子 , , 。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在无知无觉的年纪,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jié的井,可以任意jí取和享用。当他有一天觉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他发现,他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已被挥huò一空,而对未来,他开始痛悔和恐惧,开始锻liàn和保健。
以"那堂课,与众不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综合性学习(6分)
风流人物虽然伴随着历史的泥沙沉积于记忆的河床,但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竖起一座座丰碑,让人们倾倒。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吧!班上将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渲染活动氛围】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个宣传标语。(2分)
2.【活动二:排行风流人物】许多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 人……想一想,给你崇拜的风流人物排一个座次,写出你排在第一的人物,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2分)
3.【活动三:探访历史人物】你准备在活动中介绍一位江西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我市历史博物馆的张研究员。你准备介绍哪位名人,将向张研究员采访哪几个问题(2分)
阅读下文。(14分)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铁
①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②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③"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④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微博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⑤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⑥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 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⑦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如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⑧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 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3分)
2.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2分)
3.文中第⑤自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中的"这"是指什么?(2分)
4.文中①③两自然段中都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5.谈谈下列句子给你的哲理性启发。(3分)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
阅读下文。(16分)
随风吹笛 (林清玄)
(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2)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3)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4)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5)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6)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7)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8)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 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9)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 10)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11)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12)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13)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14)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15)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1.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2.阅读(1)一(3)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3分)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4.文章叙述了作者雨天听竹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波澜起伏。请简要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四个过程。(4分)
5.作看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