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50分) 劲草感恩疾风,是因为疾风赋予了它更加...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50分)

       劲草感恩疾风,是因为疾风赋予了它更加顽强的生命;

子女感恩父母,是因为父母让他看到了美丽的大千世界;

成功者感谢对手,是因为对手赐予他斗志和勇气;

……

请以“感恩_____”为题作文。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参考例文: 感恩我的老师 如果说我是春天的幼苗,那么您就是滋润我的雨露;如果说我是绽放的花朵,那么您就是温暖我的阳光;如果说我是清澈的小溪,那么您就是拥抱我的大海。郭老师,您让我在困境中看到了曙光,也让我在受挫时获得了力量。能够成为您的学生,是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感谢您的以身作则,感谢您注入我们心中的一次次感动。 还记得初一的时候,您经常让我们写班级日记。每一次,您都会认真地阅读,再相应地写出评语。您知道我离家住校会想家,便劝我道:“学校就是你的家,老师就是你的父母,同学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你有这么大的一个家,为什么还要想家呢?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学习就是了。”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令我豁然开朗。 心中的感动,源自您苦口婆心的教导。 最难忘的是初二时,我们学校开运动会,大家都兴致高昂,欢欣鼓舞。到拔河比赛了,同学们站成一排,您也在一旁摩拳擦掌,还为我们纠正姿势:“小A,你的腿应该放在这里”,“呀,小B,你的手应该使劲儿握紧绳子……”哨声一响,比赛正式开始了,竞争十分激烈,我们为绳子在中间僵持不动而感到万分焦急,您也在一旁为我们加油鼓劲儿,一边做着加油的手势,一边大喊:“加油,快把红绳拉过来啊!”终于,在您的指挥下,我们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我们的胜利,与您的指挥是分不开的,想到这儿,心中的暖流也随之涌起。 心中的感动,源自您全神贯注的指挥。 还记得初三时的一堂课上,我突然发现您的头发已经斑白,岁月无情地在您的脸庞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看到这,我的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三年来,您为这个班付出了太多太多,操劳了太多太多,我们感谢您。 心中的感动,源自您不计回报的付出。 郭老师,是您,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安慰;是您,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帮助;也是您,在我初中三年的时光里,在我心中留下了无数次的感动。 有您在,我不畏生活中的困难;有您在,我不怕道路上的挫折;有您在,我将永远不会忘却心中那无数次的感动。 【解析】 试题分析: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简单地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首先补充题目,“感恩”不一定感谢大恩大德,我们可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陌生人,感恩反对者,感恩集体,感谢自然。在选材上,可以感恩父母的哺育、呵护;老师的指导、教诲;朋友的关心、提醒;自然的恩赐、赋予;失败的鞭策、启迪。注意:1、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感恩需要细心的呵护,它来自平凡的生活;2、感恩要付诸行动,如父母生病时送水拿药,朋友苦恼时沟通安慰,环境污染时关注整治,身处逆境时坦然进取。文章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选材要典型,构思要新颖,材料安排要注意详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近期教育部披露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细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拟定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进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还有相关人士表示,以后高考中英语所占的分数应该为120分。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高考外语改革的相关政策,某校决定组织全校学生开展题为“走进高考外语改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本次活动确立一个选题。(2分)

 

2.某小组对家长和学生就“高考外语改革”方案出台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对象

态度

 

 

学  生

 

 

       家   长

 

支持

       85%

         25%

    反对

10%

70%

无所谓

5%

5%

根据上表得出的结论

是:                                                                                                                           

3.获知“高考外语改革”的消息,你的好友小鹏对你抱怨:“高考英语都改革了,妈妈还天天让我出去培优英语,中国人干嘛要学习英语呀!”听完小鹏的抱怨,你觉得多学一门语言也不是一件坏事,于是劝他:“                                         。”他听完你的话后点了点头,心情好多了,决定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好好学习英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芳草斜阳

    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的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忧无虑、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出去后,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诱惑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已让我忘掉了一切。

    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岗。极目远眺,这才发现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岗,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着了,在一个小山岗上。

    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眼看斜阳一点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妈——妈——”。

    许多年以后,这一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远方。当我每次回归家中,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滩,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1.本文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化用唐朝诗人孟郊的一句著名的诗句,请写出这句名句。                                                                                                                                                                           

2.一个从来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次特殊经历后竟然能顺利说话了。作者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真实地描写了这一突变的几个过程。请概括叙述这几个过程。

3.第⑨自然段中“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请用四个短语描绘出风景中的主体形象。

答:①               ②                 ③                  ④            

4.文章结尾划横线的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古诗句子。

1)请君暂上凌烟阁 ,                 。(李贺《南园》)

2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杨炯的《从军行》中“百夫长”泛指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                             的壮志豪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斥                             追赶

B.富人病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    多么

D.不复有               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

B.不物喜

C.故临崩寄臣大事

D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B、“俯而学”即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C、学习要将“俯而学”与“仰而思”有机结合起来,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D、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观点意在证明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B、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是为了说明知识越丰富,学养愈丰厚,就越能做好本职工作。

C、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不善于读思结合就会照本宣科招致失败。

D、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结合客观实际,深思熟虑,才能有建树。

3.下面事例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是(   )

A、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家人也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只想睡觉,他想到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过来,再坚持读书。

B、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想到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凿一个洞,让隔壁家的蜡烛光透过来,常常学到深夜,就这样,匡衡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通过不懈努力,成为西汉著名的学者。

C、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它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他又多次阅读这本书,他还谦虚的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D、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少年时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他觉得太有意思了。于是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了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没有云彩,他就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他不断学习,观察,思考着。后来,他终于确认了那四句诗里的描述不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