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意 林》2012年第24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3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3.段最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4.文章划横线的句子中哪一个短语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为什么?(3分)

 

 1.24、(3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2分);是通过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的(1分) 2.25、(3分)首先由翁同龢言论引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1分),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1分)。 3.26、(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毛泽东用静气化解危机、推翻蒋家王朝的例子,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分) 4.27、(3分)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短语是“很大程度”(1分);“很大程度”是指“相当一部分、绝大部分”,起修饰限制作用(1分)。在生活实际中,造成惊慌失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主要的原因心里没底(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还有其他特殊的原因,这样更符合实际。(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1)论点的形式:完整的陈述句(2)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文中表达不集中时,则需要概括。通观全文,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通过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提出中心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的。先提出“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再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最后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先明确论证方法种类及作用: 论证方法 作 用 举例论证法(例证法) 通过……事例,具体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法(引证法) 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 比喻论证法(喻证法) 把……比 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观点) 对比论证法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地论证了xx(观点) 然后通读第二自然段,可看出本段列举了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毛泽东用静气化解危机的事例,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很大程度”正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考点:分析议论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杂文选刊》20134,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请说说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4分)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4分)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题目。(7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不解此意。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不解此意                  积雪始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出师表》(节选),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15分)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1)三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    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中(《狼》)

D.先帝不臣卑鄙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2分)

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分)

5.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3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画眉鸟》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查看答案

默写(7分)

1.更深月色半人家,                         

2.                   ,只有香如故。

3.妇姑荷箪食,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5.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