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现代文阅读(11分)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

课外现代文阅读(11分)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申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2分)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又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2分)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1分)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2分) 2.(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2分) 3.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3分)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意思对即可)(1分)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题型,从原文我们可以找到 “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这些总结、议论性的句子中筛选出枫叶的特征是“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审清题:“各有什么用意”。写胡萝卜红不红需要剖开才能看见,这与枫叶的红的直接形成对比,对比突出了“枫叶红得直接,敢于红,红得有气魄”。引用《董西厢》中“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通过文中作者的感悟“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就可明了引用这句警句的用意是“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这个句子赋予了枫叶人的情感,所以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手法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临时把它赋予人的某种特点来写。目的就是把物写“活”,使之更生动、形象,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就是拟人,写出了春花的繁花似锦,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根据此。我们就可以回答出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因此本文让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先要弄清本文的象征体和被象征体是什么。阅读本文我们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就明白文章的象征体枫叶,被象征体是劳动者,所以本文的象征意义是: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文1——3自然段描写了枫叶的外形特点;4——7自然段写了枫叶的内在精神品质;第八自然段联想到与枫叶有同样精神品质的劳动者,所以本文的思路明晰,只要我们能将本文的段落结构搞清楚,就很容易的将行文思路理清: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3分)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这段文字中的他是指作品的主人公                       (1分)

2.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2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8分)

综合性学习(5分)

七年级每个班要召开一次“好读书,读好书”主题班会。你作为班里的一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准备活动阶段,同学们围绕着“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在班会上进行专题发言的材料。(1分)

【材料】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尤其是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主要信息一:①                                                                    

主要信息二:②                                                                    

2.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家名言,让同学们进行仿写练习,在班会上进行分组比赛。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读书为内容,写两句话。(2分)

【例句】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你的仿写: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                                       ;智慧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                                                     

3.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班会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就“网上阅读”问题展开讨论。请你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网上阅读”的理解。(1分)

【材料】

“网上阅读”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浏览。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阅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第二,检索。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选定检索工具→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的程序搜寻查阅信息。第三,下载。把所需信息从网上下载,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之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 步查阅。此外,还有网上讨论、交际等。

“网上阅读”的意思是: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9分,每空一分)

盖石性坚重,                ,水不能冲石,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如梦令》中表现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

                                                             

歌以咏志,诗意传情:王湾的“乡书何处达?                    ”表现的是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抒写的是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表达了诗人飘零在外的思乡怀亲之情;孟浩然的“                         ,把酒话桑麻”,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现的是作者含而不露的寂寞伤感之情。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慭慭然,莫知( 互相 )

B、益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去(才)

【小题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

C、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而入胡              暮而果大其财

  B 其邻人之亦云              对子骂,则是无礼

  C 马无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

  D 不筑,必有盗              其马胡骏马而归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引弦战                疑邻人之父

B.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此之谓乎

C.此独跛之故                  为顺流下矣

D.近塞人,有善术者            其邻人父亦云

3.“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