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

阅读文言文。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⑥,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饭,山谷作草书数纸:             2信穆父之言不诬           

3.翻译“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2分)

4.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 (2)才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 (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 (3)自身的努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尝”“自”“谓”“ 恨”“及”,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读弄短文内容,根据人物的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划分出三个情节点),以此为据针对问题概括要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6分)

1                      ,风正一帆悬。

2最爱湖东行不足,                      

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                      ,寒光照铁衣。

5                      ,载不动许多愁。

6)马作的卢飞快,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地耳(撞)        B.长跪而之曰(感谢)

C.休降于天(不祥)      D.大王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中,秦王的态度一倨一恭,形成鲜明对比,并相辅相成,有力揭示了秦王的复杂性格——既是强暴的、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怯懦的。

B、选段是课文的重心,写得最为详细,以对话描写为主,刻画了唐雎不畏强权、大义凛然、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

C、这段大意是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对“士之怒”,并以死相逼,终使秦王理屈词穷,唐雎获得胜利。

D、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他将效法三士,刺杀秦王,也照应下文“挺剑而起”,说明唐雎言必信,行必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2.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3.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B.文章的3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C.文章的6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查看答案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⑴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⑵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⑶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⑷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不

是每一次成功都有掌声……可他们仍然不放弃奋斗,不停止付出。 

A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B拟人   夸张   比喻   排比

C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