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根据要求认真抄写在田字格内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要抓住“正楷或行楷”这一关键词,将每个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做到书写正确、公正、结构匀称、笔画流畅。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阙也

张晓风

(1)“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2) 那解释使我着迷。

(3)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4)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5)“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6)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7)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8)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9)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10)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11)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有了这则神话呢?

(12)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13)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14)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15)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16)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17)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球形。

(18)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19)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20)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21)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21)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张晓风《——风荷举》,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第5段画线句中“阙” 的境界?(4分)

3.简析文中引用多个古代神话传说的好处。(4分)

4.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 捽(zuó):揪。詈(lì):骂。起居:问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有卖菜翁担坐      (2)值几何?我

(3)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4)贯钱足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2)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                      

(3)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汤敦甫具有怎样的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醉翁亭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B.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C.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主要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D.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对句子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大量骈句,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

B.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C.文章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

D.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

4.本文作者借景抒情,下面几首诗中借景抒情的是

A.《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B.《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C.《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

D.《逢入京使》(岑参)

 

查看答案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2.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3.选段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查看答案

阅读《变色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 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

 “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 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1.对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一细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

B.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以脱大衣作掩护,掩盖自己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

C.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这件事的时候恰逢当时天气变化无常。

D.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

2.写警官由骂狗到骂人,表现了他的

A.执法严明,断案入神  

B.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C.粗鲁无知,不知所措

D.严于执法,不徇私情

3.对文中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

B.在运用语言描写的同时,选段还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

C.选段中奥楚蔑洛夫对待赫留金被狗咬事件前后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D.选段还巧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4.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是

A.揭露走狗奴才的丑恶灵魂。  

B.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说明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变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   

D.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5. 契河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A说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脱下大衣,一会又穿上大衣。 

B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

C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