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2分)

2.“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2分)

A .  a      B.  b      C . c      D .d

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2分)

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2                 3                 

4.文中提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请再举一例说明这个观点。(3分)

 

1.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2.C 3.(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4.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将全文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概括中间两层的意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因为“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只要前面谈汉朝,后面是谈清朝广泛使用筷子的位置,这个句子就放对了位置,仔细阅读文章,只能放在C处。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道题比较简单,先从文中了解“匕”,很像今天的羹匙,然后从文章中筛选佐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从使用和制作等方面来概括筷子的好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课外知识延展的题型,答案不唯一,只要能证明题干中的观点的例子都可以举。如西方人生吃青菜,而我们中国人要将其加工熟了之后再吃,怕维生素流失,旺火爆炒一下,这体现了一种中庸之道。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续资治通鉴·卷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嫌其人  (       )        ②帝怒形于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帝竟从其请。                                                             

3.史书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查看答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1.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

A.皆以美于徐公。         B.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告之于帝。

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B.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这段文字借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表达了       

 

查看答案

           风流子

孙光宪①

茅舍槿篱②溪曲③,鸡犬自南自北。菰叶④长,水葓⑤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注释】①孙光宪,五代词人。②槿(jǐn)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③溪曲:小溪弯曲处。④菰(gū)叶: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多生于我国南方浅水中。⑤水葓(hóng):即荭草,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

1.这首小令勾画了一副自然、朴实的水乡农舍风俗画:密植的篱笆、弯曲的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促的织布穿梭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2分)

2.本词有景有声,虽无一字描写人物,但从井然有序的庭院景物及织机声,可以想象到 

3.“涨绿”两字用的极妙,试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5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阐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请参加关于书法艺术的综合性活动。

①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用两个成语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2分)

满分5 manfen5.com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                                      。

②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三条你从中读出的信息。(3分)

【材料一】当前不少学生从思想上对汉字的书写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写字水平的提高是个慢功,学生课业负担又重,因此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我”字体。

【材料二】字体“龙飞凤舞”、字迹潦草难辨对不少中学生来说是普遍现象,学生对待中国语言文字的草率态度让不少教师、家长头痛,也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关注。两会期间,40余位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材料三】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与写字能力排在了语文五大能力(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首。

 

查看答案

默写。(5分)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                            ,                       。

③李白《行路难》中的“                        ,                       ”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④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作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那便是

雁过留声,常引发诗人的情思。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雁”的连续两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