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C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是一致相同的。

D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C“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炼字精妙。“衔远山,吞长江”句中的“衔”、“吞”二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B 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C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 这篇纪文以骈偶短句为主,间以单行散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4.下列几首古诗词中写到岳阳楼的一首诗是(   )

A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C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C 2.A 3.D 4.A 【解析】 1. 试题分析:两个“异”字分别解释为:区别;不同,指上文中一喜一悲的心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可能是有昏暗的天色、风声引起的联想。象征着在暗无天日的特殊时期,奸臣当道,小人得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故选A。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落日的幻觉》里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1.对文中加点“吟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B、歌颂C、诵读D、吟唱

2.对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的生活

B、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

C、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看日出时的情感倾向——悲凉、凄惨、遗憾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欣赏夕阳的感慨。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下文描写落日的壮观景象蓄势。

3.下面能够概括“落日”特点的一组词是(  )

A、绚丽、多样、 宁静 、美妙 B、壮观、绮丽、神秘、迷人

C、诗意、柔和、  雄浑、多样  D、多变、诗意、神秘、迷人

4.对本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  作诠释   B、引资料    摹状貌 

C、打比方  引资料   D、作比较    打比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3.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D 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以下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C.“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课堂纪律,“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时事片的兴趣,所以我觉我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D.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用“所以”一词表达了对日本人的观念深表赞同。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这是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过敏的愤怒和无奈。

4.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看客麻木不仁的痛恨。

B.“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C.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之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D.“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C.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