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共13分)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共13分)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心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出郭                       (4)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2分)

 

1.(1)以……为乐(或:感到快乐)(2)像狗的牙齿那样(3)及,等到(4)这 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4.示例1: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 示例2: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3: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中的课内重点字词只要学习时掌握牢固即可做对,解释课外文言词语时,要以掌握的文言词语的意思为依据,同时要结合文意和句意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句(1)翻译时要注意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合适的双音节词,同时要注意翻译出原句的音韵美;句(2)只要注意“毫发”这一词的解释即可。对待课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和翻译句子的技巧。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由题干中“作者的行踪”可以明确做此题时的角度应为地点,所以在乙文中找出相关地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注意“描写景物”“共同特点”“任选一个角度”等提示,结合两文划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可供选择的角度不少,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1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1.第①段运用了“明镜”和“水墨画”两个比喻,说说这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2分 )

2.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双音节词来加以概括:          ;(1分)

3.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1分)

4.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1分)

5.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3分)

A、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B、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6.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3分)

 

查看答案

赏析古诗《望岳》(4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2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2分)

 

查看答案

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2分)

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2分)

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名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2分)        ) 

A《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因为张妈的告发而被捕,祥子也因此而失去了在曹先生家的工作。

B祥子本是个善良淳朴的青年,他一贯要强奋斗,不愿听从虎妞的话放高利贷,不愿听从高妈的话去做小买卖,只想做个自食其力的拉车人。

C.祥子咬牙苦干了三年,买了一辆新车。兵荒马乱的一天,他为了多赚一点儿钱竟然冒险出门拉车,结果连车带人被捉了去,他趁乱混出了军营,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五匹骆驼。

D.虎妞嫁给祥子后,出钱帮祥子买下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怀孕的虎妞不爱活动、爱吃零食,导致胎儿过大,结果难产死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被迫卖掉了车。

2.《筑路》和《生命的意义》均选自____        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篇名),作者用此做书名是因为_____                                          __________。(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每句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①牛奶中含有大约3%左右的蛋白质,其中超过87%能被人体吸收。②这些蛋白质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③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奶只需要常温收藏,是真正的节能环保奶。④牛奶包装纸盒中,纸板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铝箔有阻隔氧气、光线和气味,而它的“遮光效果”则是玻璃瓶无法替代的。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       后增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