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道难题的破解,一次意外的表扬,一份期待...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道难题的破解,一次意外的表扬,一份期待的礼物,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让你欣喜。一丝惬意心中来,心情好了,花会格外地艳,草会格外地绿,水会格外地清,阳光也会特别地温暖……

请以“一丝惬意心中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例文 一丝惬意心中来 夏天的晚上来得很迟,晚上7点天空还很明亮。太阳渐渐消去,在余光中泼下凉水以后,我就坐在阳台上看夏天的黄昏。   太阳已经隐匿在后方的高楼和树木中,只有一点一斑还照射出来,把外面即将昏暗的世界点亮起来。天空中的蓝从我眼睛上方向四周散去,渐渐浓开,然后变白,与远方建筑物下的淡黄相接。它就像一只大床,纯净的舒适的床,但翻滚上面的不是我,我只是望着那里,躺在那里的是我的眼睛和过多的幻想。或许天空承载太多,但一种外空的吸引力让幻想悬挂着,让人采撷,从而更加神秘。并且,还有一些帮天空承载幻想的,比如霞。霞不是阳光的作品,它只是偶然在那里,被偶然的一缕阳光所照射而发出了绚丽的光,是一种华丽与升华,它总是一丝一丝的,现在远方,近处,一笔宁静,一笔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如我眼前的景色被我看到过。  那些老房子总在这个时候大放光彩,阳光在班驳的墙上留下一片片光辉,让旧时的痕迹充满阳光又留下浓重的阴影;每一面墙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那些痕迹与阴影是我们瞻仰和聆听的对象。相比之下农田就直白多了,踩在它们身上的脚印一个又一个,滴在它们身上的汗水一遭又一遭,总是不停演绎,无须述说。弯着腰的农民在精心护理;抬着头看天的在擦汗和瞻望;腰不停上下移动着的农民在挖掘土地的活力。这些开发出来的翠绿和远方一站又站的绿色,构成了整个黄昏的休息站。 一阵风从天上的吹来或者吹上去,抒写着淡蓝与翠绿的心情。天空偶然掠过的鸟。好象伸手可及,却又一下子飞走了。  一切都是这样静谧,柔情充满整个夏日黄昏,这个时候我喜欢拿本书,不长的篇章在周围的环境的推动下慢慢品尝,有时对着一棵树或者什么的发呆,是把书中的意向联想到周边去了。  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但却很短暂。一棵树可以遮挡阳光,一阵风可以散云霞,天空迟早要暗下来,那时农人要回家,一切都失去了美丽黄昏的味道。  但是在这以后呢?夜晚的宁静同样使有心的人着迷。天空以后可以更亮,只要有美丽的心情,美丽的黄昏天天都有。  我挽留不住霞,但我留得住此刻来自内心深处的一丝惬意。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惬意”的含义是满意、舒服,愉悦,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对考生的审题是有帮助的。“心中来”这一短语表明这种惬意的感觉应该是从内心发出的,由一个触发点引起的内心的感受。这个触发点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句话、一首歌、一本书……与“惬意”联系起来,就是要写受到某种触发而从内心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外,题目中的“一丝”要求作文时要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写起,关注生活的细节,描写要细腻。 《一丝惬意心中来》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惬意”,传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生活中令人“惬意”的事很多,一道难题的破解,一次意外的表扬,一份期待的礼物,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让你欣喜,而读书、学语文、写作文,本来就是很惬意的事情,甚至一首歌,一片阳光,一抹星辉,一泓清泉,一片绿叶,一袭花香等等都会给人带来丝丝快意。心情好了,花会格外地艳,草会格外地绿,水会格外地清,阳光也会特别地温暖…… 《一丝惬意心中来》强调的是细腻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生活中些许的“惬意”,感受生活中丝丝缕缕的乐趣,从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上,热烈的、让人欣喜若狂的愉快不一定会经常出现,但一丝丝的“惬意”会始终伴我们前行,因此,我们要“慢慢走,欣赏啊”,看看日出、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细腻而惬意的体验中将得到种种满足。如果这琐碎而细微的“惬意”,常萦绕于心扉,心中就会阳光遍地。 《一丝惬意心中来》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体验,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洋溢着浪漫诗意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诗意地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用微笑承受负重,让心胸豁达乐观,我们就会在芳菲满地的精神世界中感受生活的无穷乐趣。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我们的语文课需要诗意,我们的作文更需要诗意。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7分)

水车

郭远辉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驼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农各户,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和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在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提灌,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他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我在心里响了起来……

1.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他农具和车?(3分)

2.请简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②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3.文章第④段中“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3分)

4.文章第⑤段写到“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为何会“酸楚”起来。(3分)

5.文章结尾写到“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共13分)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心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出郭                       (4)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2分)

 

查看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1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1.第①段运用了“明镜”和“水墨画”两个比喻,说说这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2分 )

2.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双音节词来加以概括:          ;(1分)

3.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1分)

4.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1分)

5.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3分)

A、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B、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6.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3分)

 

查看答案

赏析古诗《望岳》(4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2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2分)

 

查看答案

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2分)

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2分)

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