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明太祖朱...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安全的考虑,又修筑了外城墙,先后开了18座城门。

②今天,那一座座城门已经成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文化价值日渐凸显。

③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13座。

④在南京2500年建城史中,城门建筑规格最高、价值最大的当属明代。

⑤岁月流逝,一座座城门,有的保留,有的损毁,有的湮没。

A ③①④⑤②      B ③①④②⑤     C ④③①⑤②       D ④①③②⑤

 

C 【解析】 试题分析: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要求学生多读。注意总述的一句话是第④句,揣摩句意之间的内在逻辑。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南京明城墙外廓周长超过60公里,总长度不但世界第一,而且全国第一。

B 为提升“显山、露水、见城、透绿”的景观,市政府花大力气修缮了明城墙。

C 站在位于古鸡鸣寺北面的台城上,可以看见玄武湖、紫金山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

D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刻有铭文的城墙砖以及城墙砖拓片。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 猎( )    (2)( )   (3) 鞠躬尽cuì( )  (4) 浩hàn( )无垠

南京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班级为此开展“话说南京明城墙”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

(2)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 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天街小雨润如酥,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沉舟侧畔千帆过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 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8)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9)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相见欢)

(10)同学们即将结束初中生活,在跟好友话别之际,我们可以选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给同学留言,这两句诗是: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滋养花草的有泥土,滋养鸟儿的有山林,滋养我们的有亲人、书本、社会……请以“滋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

二月惊蛰抱蚕子

李彦荣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1.文章围绕“小小的蚕儿”,写了哪些童年往事?(3分)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6分)

(1)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3.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节对春天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引出下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③节通过对孩子察看蚕子时动作和神情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孩子们对蚕的呵护与喜爱。

C第⑥节写到“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是因为大人们也十分喜欢蚕,并呼应前文。

D第⑨节提到儿时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强调孩提时有趣活动远远不止养蚕这一项。

4. 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