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那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那时,父亲已去世5年,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茜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妈妈要供养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简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神父号召所有的教友都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一回到家,我们就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应该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不过,她保证每天都为我们做出不同口味的土豆。我们又想方设法节省其他开支,后来我们甚至做起小买卖。我们的生活在那个月变得忙忙碌碌。然而,每当大家围在一起,一分一厘数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时,所有的疲乏与奔波之苦就被巨大的成就感扫荡得一干二净。在寂静的夜里,坐在黑暗中,我们凝视天空中的星星,想象那是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想象穷人接到捐款后的喜悦。

眼看复活节一天天近了。我们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已攒下70美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数目啊!这个复活节,我们没有新衣服穿,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一心想着捐款的神圣时刻。

复活节那天早上,天主似乎有意考验我们,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我们没有伞,但还是冲进大雨中奔跑了足有一公里赶到教堂。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教堂里的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还拿手指着我们的旧衣服,吃吃地笑。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那一时刻我感到自己真是无比富有!

募捐开始了,妈妈分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然后自己拿着一张10美元的纸钞率先投入募捐盒。接着达莲娜、我和欧茜都郑重地投入了自己的一份。

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声唱着歌曲,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我们的喜悦在午餐时达到了高峰。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复活节午餐——炸土豆和复活节煮鸡蛋。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妈妈走过去开门,原来是神父。神父为我们送来了给穷人捐的78美元。原来,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一直就是穷人!我们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感,想起今天在教堂里那么多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决定再也不去教堂了,还有学校!虽然在九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我的成绩数一数二。

周日我们不愿去教堂了,但妈妈坚持要去。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最后,牧师讲话,他提到在非洲有一些贫困却虔诚的教友顶着烈日盖教堂,却因资金短缺,教堂的顶部迟迟不能完工。他说,只要100美元,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盖一个漂亮的教堂顶了。

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看见达莲娜冲我微笑着,递给我那个装着78美元的信封,妈妈也在一旁鼓励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接过信封,牵起欧茜一起走向圣坛。欧茜将信封投进了募捐盒。

募捐结束后,牧师清理了所有的募捐,最后他兴奋地宣布,捐款超过了100美元。他说没有料到在我们这个小教堂能一下子筹到这么一大笔捐款,他肯定在座的人中一定有富人。

我们就是牧师所说的“富人”了?我们就是 “富人”了!那一瞬我的心快跳出了嗓子眼。从那天开始,我知道我们都有一颗富裕的心。

1.请概括回答,文中叙述了哪几次捐款?(3分)

2.从情节的角度看,第八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3.回答下面问题。(5分)

1)请你说说文中为什么要连续两次环境描写。(2分)

    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

    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

2)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4.文章结尾两个“富人”各有怎样的含义?(3分)

 

1.我们一家人攒钱捐给穷人,神父把捐给穷人的钱送到了我们家,我们又把神父给的捐款捐了出去。 2.为下文写我们一家人周日再次捐款的情节作铺垫,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 3.(1)(2分)①句衬托了我们一家人去捐款时的急切和执著的心情,②句衬托了我们一家人捐款后的喜悦心情。(1分)两处环境描写表现了我们一家人以帮助穷人为乐的高贵品质,同时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呼应。(1分)(2)(3分)“透湿”和“干干爽爽”形成对比(1分),“透湿”写出了雨之大,衬托出我们一家人捐款的执著、认真;“干干爽爽”写出了我们一家人对捐款的珍惜,更突出了我们捐款的热情 4.第一个“富人”是说,我们一家人捐款的数量确实很大,显得我们很富裕。(1分)第二个“富人”是说,(1)我们一家人对穷人富有爱心;(2)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精神上是很富有的。(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故事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文中叙述了三次捐款,分别是:我们一家人攒钱捐给穷人,神父把捐给穷人的钱送到了我们家,我们又把神父给的捐款捐了出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作用,考生要从文章的主旨、开头和结尾、关键语句等方面着手分析。因此,从情节的角度看,第八段在全文中起到为下文写我们一家人周日再次捐款的情节作铺垫,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因此,文中的环境描写,①句衬托了我们一家人去捐款时的急切和执著的心情,②句衬托了我们一家人捐款后的喜悦心情。两处环境描写表现了我们一家人以帮助穷人为乐的高贵品质,同时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呼应。“透湿”和“干干爽爽”形成对比,“透湿”写出了雨之大,衬托出我们一家人捐款的执著、认真;“干干爽爽”写出了我们一家人对捐款的珍惜,更突出了我们捐款的热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做此类题目,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文章结尾两个“富人”的含义是:第一个“富人”是说,我们一家人捐款的数量确实很大,显得我们很富裕。第二个“富人”是说,(1)我们一家人对穷人富有爱心;(2)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精神上是很富有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家视点】

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

夏衍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知识更新,文学作品和评论中骤然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外来语、新名词。这些新词汇用得多了,用得滥了,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名词大换班”或者“名词大轰炸”。我很同意王蒙同志的意见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这是古已有之,不足为怪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我不知道从甲骨、金文到秦始皇时代的小篆一共有多少字,但是由于象形和形声,画起来与刻下来都不容易,所以字数不多是可以肯定的。生于公元前的扬雄作《训纂篇》,记下来的只有20 40字,这之后一百多年,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字数就增加到9353个;再看看现在通用的字典,那就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了。世事日繁,人文发达,字和词就会增加,这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新事物、新语汇的进入现代汉语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又是宽宏大量、聪明智慧的,既乐于接纳,又善于消化和融合,所以许多外来语到了中国不久就会安家落户,或者经过中国化而约定俗成,这样的例子也是多不胜举的。德律风变成了电话,巴士变成了公共汽车,维他命变成了维生素。当然有的是能改的,例如现在的水泥,新来的时候广东叫士敏土,上海叫水门汀,后来又改名洋灰,最后才统一口径而成为水泥,其间经过了几十年。当然,也有些外来语是很难改的,例如沙发,这玩意儿一样是供人坐的家具,但它有弹性,既不像太师椅,又不像木板凳,无法可想,只能让它沙发下去了。

讲了这些,我并没有提倡或鼓励“新名词大轰炸”“大换班”的意思。我认为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

                                                              (有删节)

1.作者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持怎样的观点?3分)

2.第二段中的事例能否换成下面的事例?为什么?(2分)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更是显出异乎寻常的大变动。当今人们的开放心态、改革精神和现代化意识使语言的运用更富有追求新色彩、寻觅新格调、敢于新创造的热情和能力,出现了诸如健美、代沟、热点、信用卡、公共关系、跳蚤市场、迷你裙、T恤衫、耐克鞋、霹雳舞等大量新词汇。

3.解释第三段中加点词“安家落户”的语境义。(2分)   

4.对以上四则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介绍了汉语外来词的几种形式:纯音译、音译加意译、借用日语书写形式和借形兼借音。

B 材料二中的电头表明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429日报道的事,参考消息网2014430日就对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C 材料三的作者使用“沙扬娜拉”这个外来词而不用“再见”,一是因为作者写给日本女郎,二是因为“沙扬娜拉”四字发声舒缓, 正好和全诗温柔、缠绵的情味相契合,而“再见”没有这样的效果。

D 材料四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的观点相矛盾

 

查看答案

【别样诗歌】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 “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15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诗句的妙处。(2分)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查看答案

阅读四则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汉语遇上外来词

【百科辞典】

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汉语外来词通常指源自外语的音译词,其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音译的,如咖啡(coffee);一种是音译与意译结合的,如啤酒(beer)。直接从日语借用书写形式的日借词通常也被视为汉语外来词,如写真、物语。改革开放以来,又产生了大量借形兼借音的外来词,如WTO(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外来字母词已经成为汉语外来词的新成员,并且发展迅猛。

【网络热评】

参考消息网2014430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429日报道称,尽管吸收外来词往往被视为一个社会见多识广的积极标志,但是中国的反应绝不是积极的,至少从国家媒体上看是这样。

《人民日报》此前发表评论,抨击外来词大量涌入,指责它们“伤害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外来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报道称,尽管《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没有呼吁彻底消灭外来词,但要注意谨慎运用,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和尽可能使用其中文译名的必要性。

14《人民日报》对于吸收外来词有哪些意见?请概括回答。(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乃往。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二国皆怒而去。后知文侯之意,皆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文侯应之亦                    2)皆于魏(        

3之,以封其子击                 4使翟璜召任座而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

4.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请概括回答。(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释】①耒(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1.结合全诗内容推断,诗歌描绘的是春雨           A来前  B来时  C来后)的情形,而后两句中的一个“        ”字让人能够想象雨量的充沛。(2分)

2.诗人对春雨的情感与下列诗句最为接近的是(     )(2分)

A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请将此诗的一、二句抄写在下面的方格中。  要求:用正楷字,工整,美观。( 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