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7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 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 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_________ __ 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孟浩然与农家朋友相聚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自得,幸福是杜甫“ , ”的美好愿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2分)
生之为人,我们需要接受,更需要承受。承受是为寻求迸发而做的自我积diàn,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最完美的收敛。每一次承受,无不宣xiè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以肩膀和胸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承受了炼狱之痛,就有了获得新生的欢欣和感悟。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他的步履沉稳而安详,他的人生却也因此guī丽而深厚。
作文(53,含3分书写分)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 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15分)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
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究,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 10《读者》作者尹定瀚)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4分)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1.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哽住了”?(2分)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2分)
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运用 、 、______描写,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表达韩麦尔先生心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
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2)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 )宾客其父 (4) 不能称( )前时之闻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句子翻译 (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3分)
5.对于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你怎么看对?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