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4分) 筷子中的文化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4分)

筷子中的文化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 “已知”一词,为什么?(2分)

                                                                                           

2.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1.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这样就表明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诗歌描写哪两个季节的柳?各有什么情态?(2)

答:                                                         

2.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柳的不同情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①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注①郭隗( wěi ),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客卿。②涓(juān)人:近侍之臣,太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以报君(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马(   

③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④而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选出“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可以为师矣    D何不试之以足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查看答案

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A、我们都是成功者。

B、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C、要把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

D、我们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玉。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晃动

A.②④⑤③①   B.②④①③⑤   C.③①⑤④②    D.③⑤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B.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指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C.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活动。                   

D.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能力战胜困难而且有勇气面对困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