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②博学而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     个方面反省自己(填一个字),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2分)

 

1.①逾:逾越,越过,超过。②笃:忠实,坚守 2.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或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3.习    品德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汇的理解,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的情况,平时学习要注意学会分类整理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翻译①时要注意“故”和“新”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依次是“旧知识”、“新知识”;翻译②时要注意“三军”是“军队的通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传不习乎”是对学习知识的反省因此归纳出“习”,从“三省吾身”的内容可看出是谈论的“品德修养”。本题是对文句内容的理解,解题时应先疏通文意,再分析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忠诚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②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 ③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④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   ⑤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游记节选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1.上文是《西游记》第27回的节选,该节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2分)

2.根据文段中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4分)

孙悟空性格特点是:                                                           

唐僧性格特点是:

 

查看答案

                            捡来的手机(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 选自《意林文汇》2009年第4期)   

1.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 4分)   

①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         )—— 心情很好 ——(           )   

2.结合文章内容和加点词语,理解“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

3.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至少说出两种)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4. 请你谈谈你对⑥划线句的理解?(2分)

 

查看答案

                     看云识天气(节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 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划线句中的“大多”能不能删掉?为什么?(2分)

3.《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一条。(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为了研究七年级学名著阅读的现状,赵明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随机调查了213名学生,以下是影响阅读名著原因的调查统计数据。

原    因

人  数

所占比例

A找不到书

70

33%

B没时间

105

49%

C不喜欢

38

18%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结合自己的体会,从A、B、C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