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4分)

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5分)

①第四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

②第九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父亲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5分)

5.文章第九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5分)

 

1.描写了三个片段:(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1分)(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1分)(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1分) 2.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2分) 3.(1)侧面描写;(1分)表现父亲手艺高超、富有创造力。(1分)(2)神态和语言;(2分)表现父亲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1分) 4.“灯笼”是全文叙事线索;(1分)“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1分)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1分)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5.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把握关键词句。一视同仁,一丝不苟,不求回报。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内容上介绍了灯笼的寓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掌握,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此处是间接描写,衬托父亲收益的高超。(2)运用了直接描写中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从线索的角度,从象征的角度,答案锁定在最后一段: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能围绕做人要善良、有爱心、要乐于助人;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飞机上的黑匣子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泡。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 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3月8日,马航370的神秘失联,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飞机的黑匣子上,找到黑匣子也成了揭开马航370失踪真相的唯一途径。

其实黑匣子并非黑色,而是桔红色 。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寻找。它是用特殊坚实材料制成的流线型集装箱。黑匣子这种机上信息存储器,即磁带记录机, 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 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2009年6月,法航447航班在大西洋神秘失踪,3年后调查人员在大西洋深处的飞机残骸中找到黑匣子,黑匣子完整的保存了飞 机的飞行记录,正是凭借黑匣子保存的的最后两小时的语音记录,人们才揭开了法航447航班失踪的谜团――由于飞行员缺乏经验、操作失误导致悲剧的发生。

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置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表面覆涂隔热材料。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 击;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就算这样的保护,在有些空难中黑匣子仍然遭到了损坏,所以国际航空机构又规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而且记录介质也从磁带式改进成为能承受更大冲击的静态存储记录仪,类似于计算机里的存储芯片。

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

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变换成 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力,但蓄电池供电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能达到40天左右,超过这个极限,黑匣子 由于断电无法工作,便不再向外发射无线电信号,这会大大增加搜寻黑匣子的难度。

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1.什么是“黑匣子”4分)

2.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略无(2)其间(3)势竞上(4)鸢飞天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根据提示填空。(3分)

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               和水的                     等共同特征。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选填10处即可)(10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2)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3)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4)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

(6)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鲜花是美的,白居易春行钱塘湖,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  。”的景色所陶醉,雪花也是美的,胡天飞雪在岑参心中化作了明媚春光,好似“________          ,_________          。”

(8)关注民生,不仅是当今领导人心中的大事,也是古代诗人胸怀的情感。请写出古诗词中同情劳动人民的一联佳句: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访问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学校里学到什么最重要的本领?他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要专心,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有好东西和小朋友分享,学到用完东西放回原处……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可叙写你学习生活中类似的境遇和感受,可谈读后的感想……

注意:文体规范,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

有人说:健康的好奇心会助你消除无知。

请以《好奇心》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叙述你生活中与“好奇心”有关的经历或谈谈你对“好奇心”的看法。

要求:(1)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23分)

三十年前不用猜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起来会更有意思些。

题目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个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了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同学们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到:“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        (来源:《青年博览》)

1.这篇小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的结局如何?(4分)

线索                                                        

结局                                                        

2.对于“答案”,为什么说“三十年前不用猜”?它反映了30年前后怎样不同的社会现实?(6分)

3.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几个画线句的意思。这些句子在内容上起到怎样的作用?从“教室里一片大乱”中,你窥测到“同学们”怎样的心理?(6分)

4.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5.阅读材料,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学雷锋”的理解。(3分)

①上世纪60年代就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外国媒体开始关注雷锋。“一个中国好人”,这是外国人了解雷锋、感知雷锋精神后的最直接表达。几十年来,随着雷锋事迹被传播越来越广,学雷锋也不仅是中国人。每到雷锋日,洋老外也组织起“学雷锋”活动。老外学雷锋越来越起劲儿,在很多国度,好人好事时时有,处处有。

②面对道谢的人们,外国的雷锋们会说:“你们给我最大的感谢,是下次看到类似情形,你们也能上前帮忙。”而中国的雷锋们会说:“不用谢。”

③如果不是3月5日的“雷锋日”活动,许多国人怕是要忘记雷锋了。有民谣说雷锋是“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许多人只在“雷锋日”里“学雷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