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5分)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割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

名著阅读。(5分)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割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①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      写的小说《      》。(2分)

②上段文字中所写的战争涉及小说的哪两个国家?请简述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起因。(3分)

 

1.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2. 利立浦特和不来福斯占两个小人国。示例:利立浦特国因吃鸡蛋要从哪头敲破的问题引发多次内乱,不来福斯古国一直煽动,导致两国血战。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格列佛游记》作者的了解。要求学生识记其作者。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格列佛游记》的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2分)

①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

②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关雎》)

③笛中闻折柳,            《塞下曲》)

④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志在千里。(曹操《      》)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⑦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⑧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⑩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尤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遂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力的呜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一瞬间,这些蝌蚪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神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印在湖里……

 

查看答案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和      (xù)  ②雾      (mái)  ③浮想联      (piān)  ④心      (chí)神往

 

查看答案

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人又说“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在你身边,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户,大至团体、社会、国家,都有引发你发现美、欣赏美的瞬间。

请以“_______,你是我最感激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先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或短语(如“妈妈”“老师”“我的朋友”“后园的枣树”“小狗”“画笔”等),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阅读张 蛰的《乡间学校的敲钟人》一文,完成18-21题。(共15分)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 蛰

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1.文中写了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2.根据第段画线语句,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个字左右)。(4分)

3.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4分)

4.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