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 (11分) 装修心灵之所 杨海亮 ①时下,许多人都在为成千上万元才买...

议论文阅读 (11分)

装修心灵之所

杨海亮

①时下,许多人都在为成千上万元才买得一平方米的房子劳碌奔波,以至于成了所谓的“房奴”。尽管房子不代表家,不意味归宿,但终究是人物质上的必需,有总比没有好。只是,繁忙之余,似乎也该将自己的心灵之所好好装修一番。

②装修心灵之所需要善良。哲学家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是的,如果没有了善良,人也就成了一具躯壳,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意义。试想,一个满脑子阴谋诡计的人,满肚子恶毒心肠的人,是多么可怕、可鄙;而我们与之相处,又是多么可怜、可悲。相反,善良的人,不自欺,不欺人,送真诚,给关爱,让人际和谐,让社会温暖,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是多么美妙。一个人善良,才无愧于人的称号,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拥有善良,心灵之所才显得质朴,才有纯净的营养为心灵供给。

③装修心灵之所需要宽容。宽容,就是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心灵之所实际上是一个容器,而且是一个没有固定容量的容器。换言之,心灵之所可大可小,大到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小到容不下一粒细沙。容量有多大,取决于心有多大。如果能容人之长,容人之功,容人之得,容人之仇,容难容之人、之事、之物,那必是心比天大。怀宽容,心灵之所才显得敞亮,才有足够的空间任心灵翱翔。

④装修心灵之所需要知足。人常常有嫉妒,有愤怒,有怨恨,主要缘由就是没能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种种。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说不要被这些东西乱了心智。一旦被迷住,就会驰骋追逐于其中,不能止步,不能自拔,最后往往一无所获,还害人害己。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教训实在惨痛而深刻。所以,还是那句老话— — 知足常乐。有了知足的心态,有了超然的心态,自然能在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世态百相中凝神静气、心宽体胖。这时,看山山青,看水水秀,看树树朴,看星星明……懂知足,心灵之所才显得宁静,才有舒适的氛围供心灵享受。

⑤装修心灵之所需要期待。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是,动物只是自然地生长,而人能够设想明天的到来。虽然很难说清存在与活着的目的、意义,但我们能够期待,有所期待,便是我们继续人生的动力。期待父母健康,期待家庭和睦,期待子女成长,期待人类和平……总之,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期待。能期待,心灵之所才显得灵动,才有清新的空气保心灵鲜活。

⑥当然,装修心灵之所还需要正直、热情、勇气、风趣……只要你认真思考,巧妙点缀,你的心灵之所就一定能成为心灵最好的去处。

1.第②段和第⑤段的画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第②段画线句:                                                         

第⑤段画线句:                                                         

2.本文以“装修心灵之所”为题,有何好处?(2分)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4.本文说理透彻,生动形象,但是缺少典型的事实论据。请你为第③段的分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第(2)段画线句:道理论证,引用哲学家罗素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装饰心灵之所需要的善良” 观点。第(5)段画线句:对比论证,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有力论证了“装饰心灵之所需要的期待” 观点 2.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灵比喻为“住所”,生动形象,概括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点明了论述对象的特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先由住所房子谈起,引出论述的话题:装饰心灵之所;然后侧重从装饰心灵之所需要的4个方面论述如何装饰心灵之所;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希望:将心灵之所装饰成为心灵的最好去处。 4.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屡次挑衅。以国家为重,宽容了廉颇,使自己的心灵之所变得敞亮,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1、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一般来讲议论文的题目要求:开篇点题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本文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分析议论文的思路一般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来分析即可,结合本文具体阐释。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注意本段的中心句是:装修心灵之所需要宽容,那么就要围绕着对人要宽容,举出事例即可。如:六尺巷的传奇,“负荆请罪”的故事。 附:六尺巷的传奇: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积累(8分)

12、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小石潭环境特点,渲染了潭上凄凉的后气氛,表现出自己抑郁忧伤之情。

(4)仁人志士心怀天下。范仲淹有“ ________,________”的抱负,杜甫有_    ,_______的愿望。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割脖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   )(2分)

A、无贵贱一与文(相同)         负势上(争着)

B、孟尝君已使使存问(派)         后遂无问者(渡口)

C、其亲戚(赠送)               杂然相(答应)

D、食辞去(停止)               月色入(门)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屏风后常有侍史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遗亲戚                真无马邪

C. 饭不等                塞忠谏之路也

D. 以故倾天下士          荆地方五千里

3.下列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孟尝君养士”中,可见孟尝君礼贤下士的美好品格。

B、文段对孟尝君多用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他对士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C、孟尝君让“天下之士”倾心的原因是他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富的待遇。

D、文中客“自刭”是因为误会孟尝君,认为他“饭不等”,有私心、轻视人而羞愧自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次是(   )(2分)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你用心品味汉字,认读汉字,就一定会发现她的神奇魅力。

B、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园成为潜江教育的特色。

C、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是否多阅读,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D、每年的植树节活动,旨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改善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乐,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稳的高洁志趣。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C、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由具体到概括的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D、《一条未选择的路》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用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