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 分) 楚虽三户,亡秦必...

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 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明犯中华,虽远必诛。

满分5 manfen5.com

 

 

评分标准:准确、规范1 分,美观1 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出题思想: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在课下练好字的硬笔书法,做到书写正确、比较工整、结构基本匀称、笔画流畅。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名句填写(8 分,每小题1 分)

1 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 《次北固山下》)

2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 。(崔颢《黄鹤楼》)

3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 。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枯藤老树昏鸦,______  。”

6离愁是对相聚的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______ ,______ 。

7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与水有关的连续两句古诗句:______ , ______。

8许多仁人志士都抱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表达了“_____,______ ”的报国志向。

 

查看答案

以“爱上语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北京的爷

倪萍

上了出租车我就跟师傅说:“前面红绿灯往右拐。”说了三遍,师傅也没应声。

“师傅,你睡着了?”

“在昆仑饭店这儿堵一上午了,这车就没动换,我都快睡着了。大街上跑的全是送年货的车。”

电话响了。

“眼珠子是摆设啊?没看见水池子上有条带鱼………怎么不够?剁五段,我吃两段,儿子一段,头尾你一收拾,焖上一锅大米饭……买什么黄瓜,这几天齁贵的!”

电话挂了。

“师傅,你爱人的电话吧?她也是开车的?”

“全职太太。”

我倒吸了一口气。做得起全职太太的,丈夫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至少一个人可以养活全家呀!

“那你一个人挣钱挺辛苦吧?一天在车上多久?”

“十二三个钟头吧。”

电话又响了。

13“二十八再买……贵也得买,今年多买!那脆黄瓜一咬,满车清香,想困都睡不着了!要是下雪,七八个钟头都到不了,多备上点儿,五斤差不多吧……你愿意吃柿子可以买俩,我不吃,齁酸的……儿子吃黄瓜!”

14电话又挂了。

15“师傅,你这是要去哪儿啊?七八个小时?”

16“内蒙古,丈母娘家。哥们儿年年去,十六年了,一年也没落下。”

17“你对丈母娘不错呀!”

18“嘿,人家把闺女给咱了,一年就见这么一回,还不麻利儿的!老太太好几个闺女,就我们这么远,咳,老太太就喜欢我们家这位,打从小年老太太就盼,好吃的恨不能给我们留上一年。”

19“也挺好,在内蒙古过年比在北京有意思吧?”

20“忒有意思了!那大锅里煮一块羊肉就够全家十来口子吃的。”师傅双手松开方向盘比画着。天哪,比挡风玻璃还大,真夸张。

20“那才叫吃肉呢!一天三顿酒,早起我丈母娘就把酒烫上了,喝得差不多了在热炕上眯一觉,舒坦!逮空我就在院里点上挂鞭,噼里啪啦一响,热闹啊,旺兴啊!”

22“没事我就拉着老太太出去转,一里的路我也开上车,显摆呀!车不咋地,可那是村里独一份!见谁我丈母娘都叫停车,不管去哪几都拉上人家一段,‘坐坐北京的车啊’!”

23“有一回我拉上了八个人,跑了五里路都不知人家要上哪儿,反正就是瞎跑呗!”

24“那你得打表啊!”我逗师傅。

25“这哪是咱北京人干的事儿?得装阔气,北京爷嘛!”

26“你丈母娘特为你骄傲吧?”

27“不是我丈母娘骄傲,是我媳妇骄傲。嗬,那几天对我那好啊,小眼都眯成一条缝了,扒都扒不开!”

28“那在北京她对你不好啊?”

29“必须好啊!只要我进了门,她就啥也不干,全伺候我了。别看我在外头是孙子,在家里绝对爷!这不,买个菜都得问我。”

30“那你老婆挺幸福的,这么年轻就不工作了,全职太太。”

31“行吧。我一天多干俩小时就让她全职了。一女的起早贪黑的上什么班啊,齁累的,还得管孩子学习。这全职太太多好啊,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

32电话又响了。

33“就这么点屁事,费多少电话钱,挂了!”师傅语气很霸道。

34“对媳妇够横的啊?”

35“她没啥事,就是想听听我声儿,黏人!”

36我半天无语,一直看着师傅的后脑勺,脑袋里满是胶。黏人,多幸福的一对儿啊!这不也没比那些大企业家们差哪里去吗?不也是一言九鼎的老大吗?这不也是家里藏着个幸福的妻子吗?不就是挣的钱小数点点得不在一个位置上嘛,重要吗?不也是一日三餐吗?不也是过年走亲访友吗?

37我快下车了,竟有些恋恋不舍,师傅的幸福很黏人。

38师傅提前把计价器抬起来了,我说:“别,还得几百米呢!”

39“打印票忒慢,耽误工夫。我这会儿还得上我妈那儿躺会儿。”

40“累了吧?”

41“不是,这不要上内蒙古过年吗,年前多去几趟我妈那儿,老太太心里不是舒坦点儿嘛!事儿多着呢,下午还得去稻香村买点心。跟你说吧,年年回内蒙古,我这车都跟货车似的,后备厢恨不得都盖不上。”

42“都拉什么好货啊?”

43“二锅头、粉丝、酱鸡架、烤鸭、排叉……什么都有,这不老太太看着高兴嘛!”

44高兴。

(选自2013年12月19日《人民文摘》,略有改动)

1.出租车师傅是一位怎样的“北京的爷”?请简要概括。(4分)

2.出租车师傅的媳妇很“黏人”,一连给丈夫打了三次电话。请你根据第段文字,拟写她“请示”丈夫的问题。(3分)

3.结合第段划线句子,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3分)

4.试从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特点。(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解元”漫谈

高玉林

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元”错读成“解xiè元”。

元:第一。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明、清指省一级)科举考试第一名。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稚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jiè)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了。明代的唐寅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疯魔了张解元。”再如“董解元”。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官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鳘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所谓“六科三

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完

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京剧中有一出《苏三起解》,非常有名。这里的“起解”指犯人被押送上路,“解”同样读jiè

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解元”的读音。

相传明代解缙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称解元,闻名远近。一次他游山口渴,向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问他身份,解缙直报自已是“解解元”。老者想挫挫解缙的锐气,说他出一个对子,解缙对得上方能喝茶,因以出句: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此句古今称绝,难在联中三个“解”字。三个“解”字字同义异,三字三用,应对颇难。后来解缙知道老者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为官,后隐居山林,抚琴乐山乐水,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对句三“乐”对三“解”,词性、功用分别对应,对仗工整,即景应对,切人切事切情。

在上文中,三个“解”字与三个“乐”字的正确读音为:解(jiè)解(xiè)解(jiè)元之渴。第一个“解”是“消除”的意思;第二个“解”是姓氏;第三个“解”与元”台起来表示乡试第一名——“解元”。

乐(lè)乐(yuè)乐(yuè)府之音。第一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姓氏;第三个“乐”与“府”合起来表示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

(选自2014年5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解元”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解元”的“解”与《苏三起解》的“解”读音相同。

B.明代唐寅因参加省级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C.宋元以后,未参加科举考试或参加科举考试,未取得第一名的读书人也能叫“解元”。

D.“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是说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获并列第一名。

2.旁征博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段引用解缙与老者对对子故事的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愿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找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群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当下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乏市场。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少国人有“补课”意识和“赶超”意识。于是,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却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甚至有奢侈品品牌分析报告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土豪”一词,应运而生。

与此相映照,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畸低的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被物化的隐忧。要重拾浪漫,必频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赓续传统,一是开拓新路。

中国人真的不浪漫吗?尽管“浪漫”一词基本是外来语,但实际上,“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早已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使用过,苏东坡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只是在古人那里,词义略有不同,更强调与自然相亲和心灵的自由。

事实上,不管是文人还是民间,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都充满着浪漫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惊奇与灵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有生命,组成一个顾盼神飞的有机世界,精神故乡与现实故乡合二为一,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开拓新路,则必须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因此,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小清新”“小确幸”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待之,毕竟是他们反抗物质主义、冲破整齐划一,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一种姿态,尽管他们仍然缺少一种更为广大的情怀。

有一种看似非常“理性”的人,这种人在甘地那里被描述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

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当下中国人不浪漫的根本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可放在第段作论据。

D.-段,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