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句话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5·18海峡文化精品展”展出了寿山石、脱胎漆器、漆画等数十件,展示了福州的文化特色。
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B.高可二黍许。译文:(核舟)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⑴-⑷题。(6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A.叹为观止B.叹为观之C.广为流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困倦( )颤栗(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ào( )热 飞jiàn( )
3.文段中有一个词的意思为“极度兴奋”,这个词是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40分)
题目(一)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题目(二)我们一起品味过的 (快乐∕忧伤)
【要求】
若选题目二,须先从“快乐”“忧伤”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地名;
(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请在《天外财富》一文中第(23)自然段的横线上作一个关于“女孩”的神态和“我”的心理活动的片段描写。(10分)要求:
(1)符合上下文情境;
(2)运用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3)字数不超过150字。
记述文阅读(共14分)
天外财富
⑴雨,从天外飘来。
⑵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⑶“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⑷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⑸“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⑹“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⑺“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⑻“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⑼“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⑽“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⑾“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⑿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⒀“十万?你带在身上?”
⒁“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谁猜得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⒂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⒃“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⒄“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⒅“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⒆“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⒇“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21)“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22)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23)“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
(24)“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25)“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26)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27)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
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28)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
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地点 | 情节 | 心情 |
路边树下 | 找到共伞的人 | ① |
小街路上 | ② | 兴奋 |
③ | 与“我”告别 | ④ |
2.文章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3.文章第(28)自然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