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

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后面的。(15分)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4分)

上联: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下联:绝壁松                 

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苍鹰也不去那里”有哪些言外之意。(4分)

3.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50字)(7分)

 

1.境异形异神异冠黄山(境绝形绝神绝甲黄山) 2.暗示黄山绝壁松生长环境恶劣,生命力顽强。 3.本文描写黄山绝壁松时多处运用对比。先用迎客松等名松和绝壁松对比,突出绝壁松不知名;再用山下松生长在温暖中慵懒富态和绝壁松 生长在凶险中矫健强悍作对比,突出绝壁松的非凡;然后用画中松的漂亮与绝壁松被环境摧残仍苍郁有尊严对比,突出绝壁松的强者品质。从而发出了“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的赞叹。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本来主要是讲黄山松,第一段“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开头点题,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讲黄山松的姿态、生长环境、性格等。所以在上联“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的引导下,我们可以这样对出下联“境异形异神异冠黄山”或者“境绝形绝神绝甲黄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④段画线句“苍鹰也不去那里”,说明那里的环境非常恶劣,那里是一个连苍鹰都不稀罕的地方。所以言外之意是暗示黄山绝壁松生长环境恶劣,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描写黄山绝壁松时多处运用对比。先用迎客松等名松和绝壁松对比,突出绝壁松不知名;再用山下松生长在温暖中慵懒富态和绝壁松 生长在凶险中矫健强悍作对比,突出绝壁松的非凡;然后用画中松的漂亮与绝壁松被环境摧残仍苍郁有尊严对比,突出绝壁松的强者品质。从而发出了“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的赞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填空(3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一句中“善”是“好”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是可谓善学者矣”一句中“善”是“善于”的意思,本文“伯牙善鼓琴” 一句中“善”的意思是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中“善”的意思是        

(2)《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一句中“于”是“在”的意思,《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一句中“于”是“比”的意思,本文“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一句中“于”是

            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战国时期的孟子是继         (1)之后         (2)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亚圣之称。他的治国思想记录于《孟子》一书,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就强调了治理国家施行         (3)    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默写(7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晏殊在《浣溪沙》中既流露出对春光逝去的怅惘,又抒发看到美好事物再现的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3)“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表达了寂寞的情怀,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                                                  ”传递出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4)新学期伊始,学校国际部的师生欢迎来自各国的交换生,在场的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诵《论语》中的“                                                  ”来表达这份喜悦之情。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写作者轻车简从到前线慰问作战将士,一个“单”字写出自己外放的孤寂。

B颔联即景设喻,以“征蓬”和“归雁”自比,写出自己孤独抑郁之情,贴切自然。

C颈联运用对偶,平中见奇,以新鲜的直觉,写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景色。

D尾联写作者在萧关遇见候骑,到燕然慰问都护,流露出他完成任务的欣喜之情。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旧时北京人家,有盘中供果闻香的习俗。这种中式果盘,不同于西式果盘,         。中式果盘中所供的果子随季节更换。普通人家,初夏摆上一盘香白杏,深秋摆上苹果。     ,整整齐齐码上一大盘子,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整个三间北屋里都清香阵阵。

A.①后者偏重水果颜色  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  

③黄里透白的香白杏或孩儿面似的苹果

B.①后者偏重水果颜色   ②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  

③孩儿面似的苹果和黄里透白的香白杏

C.①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  ②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  

③黄里透白的香白杏和孩儿面似的苹果

D.①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   ②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  

③孩儿面似的苹果或黄里透白的香白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