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有关“中国大运河”的文字,回答第后面的题目。(共11分) 文段一 中国大...

阅读下面有关“中国大运河”的文字,回答第后面的。(共11分)

文段一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此后,秦、汉等朝都政整治改造过运河。因魏晋时期长期南北对峙,人民在思想、文化上差异极大,粮、煤等物资南北分布也极不均衡。所以,隋统一全国后,为调和南北差异,同时解决调兵速度缓慢的问题,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2000多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文段二

由于各段河道水位、水流等有很大差别,开凿运河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水位高度差的问题。大运河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形成了达40米的水位落差,船行进的动力不够,无法直接通过。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工们摒弃了河道直上直下的设计,而将运河修成“之”字形的弯道。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段三

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隋炀帝对征调的河工极其苛刻。他曾派人将木鹅从上游放下,如若搁浅,就会严惩甚至杀害负责施工的河工。运河通航后隋炀帝每年都要乘龙舟游江南,耗费无度,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如此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唐代诗人胡曾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它吸纳了吴越、齐鲁等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统一的特点。大运河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发出感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有哪些相同的目的。(2分)

2.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遇到山丘,经常采用环绕式的盘山公路。借助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2分)

3.由胡曾与皮日休的诗可知,自唐时起,人们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看法就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之说。阅读文段三,请写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依据。(4分)

(1)“罪在当代”:

(2)“功在千秋”:

4. 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①、②、里程世界第一、③  和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3分)

 

1.便于南北物资运输;满足军事需要 2.盘山公路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解决车辆因动力不足而无法直接翻越山丘的问题。 3.(1)赶工期,对待河工严酷;乘龙舟游江南,致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2)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4.历史悠久,沟通五大水系,科技含量高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可知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相同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南北物资运输,二是满足军事需要。这题考查考生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只要考生认真阅读,是不难概括出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相同目的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盘山公路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解决车辆因动力不足而无法直接翻越山丘的问题。遇到山丘,经常采用环绕式的盘山公路。借助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可知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由胡曾与皮日休的诗可知,自唐时起,人们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看法就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之说。“罪在当代”是指赶工期,对待河工严酷;乘龙舟游江南,致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 “功在千秋”是说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历史悠久、沟通五大水系、里程世界第一、科技含量高和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只要考生认真仔细,都是不难找出答案的。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汗血诗人》,完成后面的。(共17分)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冻的云天。诗人在苦难中“再生”!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

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

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就在“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

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八六年,牛汉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汗血马》。该诗的最后一节这样描写汗血马: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⑦汗血马就是这样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的。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对于牛汉来讲,被称为“汗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

⑧在以后共事的十多年间,我们保持着忘年之交。在某个特殊时期,我曾陷入一场精神危机之中,极度颓唐、苦闷。牛汉察觉了,每次见面,都关切地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回答:“我在混……”他马上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我可不混!”我立刻感到羞愧,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明白他是希望我振作起来,做有意义的事。他的话,他的经历,不禁使我增添了振拔的勇气。

⑨九九年十月中旬,北京秋意渐深,我到牛汉的寓所去看他。我对他说:“我特喜欢您的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他听了非常兴奋,马上从书架上取下《牛汉诗选》,翻开,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明亮了起来,神情像个孩子。这个经历了那么多生活摧折的诗人,仍然以这样激昂的姿态诠释着对诗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热爱。我也和他一起,放声诵读着。读完,我们两个人快意地相视,开怀大笑。

⑩这,就是诗人牛汉,蒸腾着“汗血气”、被称为“汗血诗人”的牛汉!

(取材于王培元《汗血诗人》)

1.本文回忆了“我”所认识的诗人牛汉,梳理文章第①—⑧段的行文思路,填写下面表格。(4分)

回忆的过程

对牛汉的认识

   

解读诗歌水平高,单纯率真

读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

深入了解牛汉的遭遇和创作

具有使人增添勇气的力量

 

2.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第⑧段的人物对话中两处标点的作用。(4分)

(1)我在混……答:

(2)我可不混!答:

3.联系上文,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2分)

4.文章把“汗血诗人”牛汉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请以第④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后面的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何以战     以:       

皆以美于徐公    以:       

2)忠之属也   属:       

司命之所属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下视其辙

3.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    ①   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    ②   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战前,曹刿肯定了鲁庄公所讲“   ③    ”,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后,曹刿提出了要选择“   ④     ”的时机发动反攻,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曹刿的这些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水浒传》中,作者给人物所起的绰号,大多极具艺术特色:一个郑姓屠夫绰号“镇关西”,喻示他欺行霸市、为非作歹,这为后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发展服务,从而突出了鲁达    ①   的品质;吴用绰号“智多星”,喻示他足智多谋,    ②   (事件)就足以表现他的这一特点;张顺绰号“浪里白跳”,喻示他   ③    (本领),他也因此成为梁山水寨的水军副都督。

 

查看答案

默写(7分)

1)蒹葭苍苍,        。(《蒹葭》)

(2)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李白在《行路难》“                ”这句诗中写出了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现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

(5)《岳阳楼记》中,“                ”运用拟人手法,从空间上极写洞庭湖广阔浩淼的气势。

 

查看答案

根据班级板报“书法名家”栏目的文字内容与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融合各家之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体系,在书法上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构稚拙的局面,精心研究前人的书法体势,对楷书的结构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的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美飘逸,一改当时行书只重实用,缺少美感的状况,使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A 无人能及独具特色B 书法多变秀美挺拔

C精研体势变革三书D 锐意进取变革书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