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①生...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         

    (作者:胡克正    选文略有删改)

1.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1.答案要点: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们读书中常见的情况,并分析原因(1分),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分),同时引出后文论述的观点(1分)。 2.答案要点:划线句子是用清末大家梁启超的话来高度评价顾炎武(1分),突出强调顾炎武成为大学问者的原因: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不因袭古人,积极创新(1分)。 3.答案示例:首先解释什么是思考并指出“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的观点(1分),接着论述如何怀疑,列举伽利略因怀疑权威理论最后建立自己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权威地位的事例证明本段观点(1分)。最后分析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并用对比方法指出思考、怀疑的重要性(1分)。 4.参考答案:材料二更适合作为本文论据。两个材料都是用事实论据来证明天才都善于思考的观点,但材料一是瓦特发现生活中一种现象引发的思考,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获得成功,而本文主要针对人们读书不善思考的现象来深入阐述观点,更强调在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对于前人的理论、观点要善于质疑并有所创新。材料二的事例正是用毛泽东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前人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例子,与文章内容更契合,所以材料二更适合做本文论据。 (给分要点:选材料二1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1分,结合文章特点分析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这里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们读书中常见的情况,并分析原因,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引出后文论述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这里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此处用清末大家梁启超的话来高度评价顾炎武,突出强调顾炎武成为大学问者的原因。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如:这里首先解释什么是思考并指出“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的观点,接着论述如何怀疑,列举伽利略因怀疑权威理论最后建立自己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权威地位的事例证明本段观点。最后分析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并用对比方法指出思考、怀疑的重要性。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根据本文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阐述合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文段一

莫高窟地处敦煌东南鸣沙山,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 是自十六国起至元朝,历

代匠师们为越来越多信仰佛教的人在山崖断壁上陆续开凿出的石窟群。莫高窟绵延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窟内壁画总计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最大的塑像高达33米。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彩色雕塑和珍贵的佛经、文书。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群。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文段二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随“丝路”传入我国的。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就在敦煌生根、发芽了。据说,莫高窟的开凿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在表现佛教内容的同时也反映了人间现实生活。壁画中婀娜多姿的飞天,苦苦修行的佛教徒,雍容华贵的公主和虔诚的供养人,一个个栩栩如生。

   而今,敦煌故城早已被这里干燥、多风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埋葬,但莫高窟

里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千年的岁月,依旧历久弥新。

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莫高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依据。(4分)

2.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分析在敦煌开凿莫高窟的原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阅读《难忘那棵老榆树》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5分)

难忘那棵老榆树

故乡的村头,曾有一棵老榆树。榆树是当地的土著,荒坡野岭随处可见,但多是七扭八歪,古怪丑陋。而她却与众不同,像一柄撑天巨伞,矗立村头。树干粗而笔直,树冠分杈均匀,枝条披拂,绿叶繁茂。深黑色的树皮,刻满老榆树特有的裂纹,饱含无限沧桑和神秘。她像慈祥坚毅的老祖母,守护着小村,看着一代代小村人成长。

老榆树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无人知晓,因为她比小村的年龄还大,是小村的祖宗。母亲八十岁了,说她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大。小村的先民们在开辟小村时,要砍下多少棵树,她留下了;一百年间,小村人要烧火、做农具、修猪圈、盖房子,用了多少木头,山坡上的树砍光了,她安然无恙,但她最终还是没躲过斧锯之灾,倒在小村人的手中。

村里有一口老井供全村人畜饮用,是小村的生命之源。老井多年使用,木板做的井壁已糟朽不堪了,必须重新更换。这六十多米多深的井壁所需木材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的生产队已处于艰难维持阶段,买木头没有钱,寻遍山野找不到合适的树,队长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时把希望寄托在了老树身上。

要伐老榆树的消息刚一传出,便在小村掀起不小的波澜。当时人们虽不懂得环保的重要,但觉得小村不能没有这棵老榆树,她是小村的一部分,小村人和她的感情太深了。

老树曾经是神圣的,那时谁家生了小孩,要在老树上拴一块红布条,企盼孩子像老树一样健康长寿。谁家有了病人,也要到老树下烧一柱香,磕几个头,希望得到老树的保佑。谁家老人去世,在安葬前,家人要定时到老树下送浆水,说是死人的灵魂安葬前无处可依,这老树下便是暂栖之所。老树的神圣只是人们的愿望,她不会也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任何灵异,但在那困难年月,老树确实帮助人们度过了难关。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家家粮囤见底,人人面有菜色。老榆树好像知道人间的饥荒,早早就长出了满树硕大的榆钱。人们小心地爬上树头,一筐筐一袋袋的捋回家,搀和一点小米,煮成榆钱饭,虽不能说好吃,却也能添饱肚子。后来,不再用她的榆钱做饭解饿,但人们还在她下面躲风避雨,消暑纳凉,唠着家长里短,说着酸甜苦辣,人们的乐趣和苦恼都收进了老榆树那深深的皱纹中。在远行人不舍的回望中,最后消失的小村景物是老榆树,在远归人渴望的目光中第一个出现的小村景物也是老榆树,她成了小村的标志。

“老树不能伐!”人们纷纷向队长进言。队长说:“我就是在老榆树身边长大的,她比我爹岁数都大,要是再分有办法,我也不能造这个孽。”要留下这棵树,人们可以说出千条万条理由,但谁又能弄到修井的木料呢?对老树的感情终究抵不住人们对水的需要。

那是深秋的一天,一场寒露更增了几分寒意,老树的叶子快落光了,剩下零星的几片枯叶在秋风中摇曳。小村人静静地立在老树周围,为她送行,队长点燃一挂鞭,几个老人烧了一炉香,虔诚地跪在树下,西风掠过树梢的瑟瑟声伴着人们的抽泣弥漫了整个村庄。两个壮汉拉起大锯,沙!沙!沙!粉红色的木屑从锯口喷出,一顿饭工夫,老树轰然倒下,小山一样,静静地卧在她一直守护着的小村旁。

开始人们还担心这么老的树,中间会有空洞,影响出材,现在放心了,不但没有空,一点都没朽烂。从树干到树杈,能破的全都破了板,那一块块沉甸甸的榆木板,结结实实地镶到老井中。老树倒下了,老井获得了新生,这口井水更旺了,更加清冽甘甜。队长敲着井帮,高兴地说:“这口井五十年没问题!”

 还不到五年,生产队解体了。又过几年,人们手头不再拮据,他们不愿意那样费劲巴力地打水、挑水,打了一眼机井,安了自来水。这口老井被封了起来,备应急之用,但直到今天也没使过一次。老榆树的根梢早已化为炊烟消散在广阔的苍穹,她的身躯也已深埋地下,不见天日,老榆树从人们的生活中永远消逝了,但在她身边长大,乘过她的阴凉,吃过她的榆钱,喝过她的井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她的。

佛家主张“以身食虎”,“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老榆树为全村生灵“舍了身”,“下了地狱”,不是功德无量的么?老榆树成了佛了吧?

                  (作者:王相民  选文略有删改)

1.本文写的是老榆树,简要说出全文围绕“老榆树”行文的思路。(4分)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老榆树长势旺,树龄长                        

2.阅读第段,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3.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哪些地方表现村民与老榆树的感情深?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50字左右)(7分)

 

查看答案

阅读《活板》节选,完成后面问题。(共9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填空。(2分)(1)《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一句中“以”是“用”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不以木为之者”中的“以”

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一句中“若”是“你”的意思,《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一句中的“若”是“如果”的意思,文中“若印数十百千本”中“若”的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3分)

(1)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翻译:              

3.下面是有关文中“印刷术”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个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个空用原文回答)(4分)

早在北宋年间,布衣毕昇发明了印刷术,他发明的印刷术集中体现了一个

字“  ① ”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印刷过程:刻字、

制板、  ②  、印刷,各个环节都体现这一特点。文中介绍活板印刷的功效是  ③ ,提高印刷功效的措施之一是  ④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反腐力度加大,不断有“蛀虫”被揪出,老百姓拍手称快。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   ①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②   (填人物)就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观点,为后人在   ③  方面提供过很好的借鉴。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文字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2分)

马航失联揪人心                       

时至4月5日,马航失联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相关国家仍在全力搜索,但仍旧是一无所获。随着黑匣子电量殆尽,这一事件更是引发世人诸多猜测、不解,甚至是恐惧。马航失联事件,不仅给乘客家属带来巨大悲痛,而且对马来西亚国家的世界地位、国家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据悉,马来西亚的房产、旅游业已不同程度的受到马航失联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