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像条棉被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像条棉被

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臣干将。

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3年第14期,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要说说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样。(4分)

2.文章第段和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历史应该得到尊重。(1分)不要把历史人物简单地归类为好人、坏人,(1分)尽可能接近真实;(1分)不必把他们塑造成英雄。(1分) 2.第②段中李鸿章的历史事例是论证“国人爱翻案”的观点,(2分)第⑥段中李鸿章的事例是从反面论证了不应该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两类,而不见“人的影子”。(2分) 3.比喻论证(1分)和举例论证(事实论证)(1分)。把李鸿章比喻成飞行员,具体形象地说明李鸿章不应为晚清的覆灭负全责,(1分)论证了不是所有的翻案文章都要一概否定。(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你会发现,有一句话“历史需要尊重”符合中心论点的特点。第二问,结合一种观点,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评判好人、坏人。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示例是为了证明本段所论述的中心。2段中心句,是“国人爱翻案”。6段的中心句,不能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可以看出是比喻论证,从“李鸿章”看出示举例论证,然后分析作用。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上默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12分)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②优哉游哉,           。      (《关雎》)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           。    (杜牧《赤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富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4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首联描绘的画面。(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无限悲”的丰富内涵。(2分)

 

查看答案

文言翻译。(6分)

(1)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第Ⅰ卷文言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真宗皇帝时,向文简拜右仆射。麻下日,李昌武翰林学士,当对。上谓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今日以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对曰:“臣今自早候对,亦未知宣麻,不知敏中何如。”上曰:“敏中门下,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明日却对来,勿言朕意也。”昌武候丞相归,乃往见。丞相方谢客,门阑悄无一人。昌武与向亲近,径入见之。徐贺曰:“今日闻降麻,士大夫莫不欢慰,朝野相庆。”公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此非常之命。自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至此?”公复唯唯,终未测意。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复使人至庖厨中,问今日有无亲戚宾客饮食宴会,亦寂无一人。明日再对,上问:“昨日见敏中否?”对曰:“见之。”“敏中意何如?”乃以所见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注释】①向文简:即向敏中,官至宰相,进右仆射。②麻下:指宣布任命书。唐宋皇帝诏书用麻纸书写,颁诏又称“降麻”。③李昌武:即李宗谔,官至翰林学士。④对:入对,晋见皇帝。⑤除仆射:除,任命官职;仆射,官职名称。 ⑥门阑:大门前的栅栏。⑦唯唯:应而不置可否的样子。⑧端揆:指尚书省长官,即仆射。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常之命     非常:不同寻常

B.自非勋德隆重   自非:如果不是

C.明日再对       明日:明天

D.乃以所见对   具:详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敏中意何如              辍耕垄上

B.终未测意                真不知马也

C.何至此                  其境过清

D.李昌武翰林学士          项燕楚将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以右仆射一职授予向敏忠,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命。

B.皇上派李昌武暗中观察向敏忠,说明皇上对向敏忠并不完全信任。

C.向敏忠接受任命后,前去祝贺的官员并不多,向敏忠也没有大宴宾客。

D.向敏忠接受任命后泰然处之,说明他宠辱不惊。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来到省搏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B通过观看犍为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D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