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包拯 (义渡中学 刁恩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

 

包拯  (义渡中学 刁恩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     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1.①寻:不久 ②遗:馈赠。 2.(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落实“惮”的意思) 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寻”不久,与《桃花源记》中的“寻病终”的“寻”意思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的“刚毅”“ 敛”“闻者”“皆惮之”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结合本文和学生从其它渠道了解到的包拯回答即可。首先:为官清廉;其次:断案入神;第三:执法公正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而去之 (          )   ②亲戚之(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含义:

事例:

 

查看答案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从字数来看,属于           。(1分)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之情。 (2分)

3.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5分)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的“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2分)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1分)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2分)

 

查看答案

默写(5)

山回路转不见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 

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今年四月,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   自珍《己亥杂诗》中“                                            ”的写照。

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A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A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A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场面,其中A是____________。(1分)

结合这段文字,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