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21分)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

阅读下文(21分)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2.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3.“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4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1.历史 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3.(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4.C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本文介绍筷子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不能判断“春秋”即指“历史”。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将全文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概括中间两层的意思。根据本题所填空内容即可了解本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先从文中了解“匕”,很像今天的羹匙,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从使用和制作等方面来概括筷子的好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抓住各句信息点,与文段中相关文字一一比照。用反选排除法,A错,文中说的是“先秦”,是在秦朝以前,B错误,文中说“可能有关”,并非一定有关系,D句,文中并没有说明此内容,故C正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15分)

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入崖山,使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入崖山(    ) ⑵使书招张世杰(    ) ⑶其末二句(   )

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        的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         的人,理由是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8分)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2分)

2.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4分)

诉衷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沙场”即        2分)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        。(《望岳》)

2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

4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作文

以“以你为榜样”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