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18分)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

阅读下面文段。(18分)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1.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合肥市的网民认为应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

B.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重视生死的传统。

C. 清明节其实并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单纯的农业节气而已。

D. 清明节能吸引人们参加热爱生命的行动,已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2. 下列的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有公众质疑清明节为“我们的节日”的说法,在情理之中。

B. 清明节中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C. 清明节这天进行祭祖活动,有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的感伤。

D. 清明节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值得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3.阅读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办”与“某些市民、网友”的观点和理由。(4分)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①“合肥市文明办”认为:                                                 

②“某些市民、网友”认为:                                               

4.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4分)

5.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4分)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3分)C 2.(3分)D 3. ①清明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属于大众的节日。②清明节本属于逝者的,不应该称“我们”。(共4分。每点2分) 4.(4分)(1)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农耕、植树造林;(2)怀念、祭祀,约定俗成的在这天祭祖;(3)热爱自然与生活,有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5.(4分)参考示例:重阳节,有祭祖、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祭祖”体现了追思故人,有哀思;但“登高、”赏菊“等表现对金秋的喜悦,享受美好的生活。(每点两分,共4分)又如,端午节,插艾叶、香蒲,挂钟馗像等为了驱鬼,有“畏惧”的一面;而赛龙舟、包粽子等又有对屈原“敬”的一面。(每点两分,共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了解文章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用反选排除法,A原文为“不该把……”, B,原文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D错误在“已”字上,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打消……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故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了解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观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 D此说法与作者观点直接对立,原文为“不用再赋予……”,而此项却说“值得赋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直接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摘引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注意阅读第三段,从节气、生产、生活等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选一个节日,紧扣“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这一中心,从生活习俗、人际情感等方面分析概括。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2分)

2.如果把“归雁洛阳边”一句中的“归雁”改为“归燕”,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弗敢加也,必以                        B.

   欲大义于天下                            物喜

C.肉食者                                 D.牺牲玉帛,弗敢

先帝不以臣卑                             万钟于我何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B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D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3.把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5分)

(1)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         )

(2)急湍甚箭,猛浪若(《与朱元诗书》)       (奔:         )

(3)故人不独其亲(《大道之行也》)            (亲:         )

(4)其一坐于前(《狼》)                      (犬:         )

(5)佳木而繁阴(《醉翁亭记》)                (秀:         )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古诗中的那轮弯弯新月,阴晴圆缺,犹如一颗颤动的心灵,诗人的人生冷暖、岁月留痕都寄寓其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                     ”,展现的是自己归隐劳动生活的快乐与自豪;李白闻朋友王昌龄被贬,他吟诵            ,            ,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和思念。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云横秦岭家何在,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诸葛亮《出师表》)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