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江苏卫视最近热播的《最强大...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江苏卫视最近热播的《最强大脑》让观众大呼过瘾,来自世界的各国高手在节目中展现出的高智力让观众叹为观止

B 对于马航MH370失联的原因,媒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歌手李代沫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在娱乐界引起轩然大波

D 3月1日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当地群众首当其冲赶到昆明血液中心为伤员献血。 

 

D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叹为观止”表示赞美事物赞美到了极点。B中“莫衷一是” 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C中“轩然大波”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D中“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现在多理解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做某事。句中“群众”是自发地献血,不是接受任务。所以此处运用成语不恰当。本题各句所用虽然都是一些常用成语,但判断起来还是有难度,学生对只是了解成语大概的意思,对而一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词义的轻重不甚了解。识记成语,一定要具体了解成语的意义,尤其是它使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4月23日扬州日报刊文《宝中10名学生拿到清华北大优惠券专题报道了省宝中华约、北约自主招生的喜人成果。

B.中国梦的提出,有更为广阔的背景:天下大同,不仅是四海之内,更是六合之中,自由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的权力,更是所有人的追求。 

C.5月1日,迪信通、苏宁互联两大虚拟运营商开始接受170手机号公众预约,并计划于近期放号。

D.石涛和尚与大明寺渊源深厚,关于石涛墓的各种记载几乎都是“墓在平山堂后,今已无考。”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意(xiá)     祷(qí)      深àn       然而止(gá)

B(jū)      狡(xié)     唐tuí      汗流背(jiá)

C(xié)     论(bèi)     谷bǐ       体裁衣(liàng)

D尺(zhǐ)     持(jīn)     红yīn      苗助长(yàn)

 

查看答案

合影,有时是一种仪式,有时是一种习惯,有时也是一种冲动;有时是一种欢庆的进行时,有时是一种感怀的过去时,有时也是一种期盼的将来时;有时是一种叙述,有时是一种抒发,有时也是一种哲思;有时是……。请以“合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桑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馀。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⑵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选自欧阳修《桑怿传》,有删改)

【注释】①桑怿: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属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伛偻提携(        杂然而前陈者(      )⑶ 见民避溺者(               遂弃其粟(      ) ⑸ 粟尽乃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3.欧阳修说:“怿,可谓义勇之士。”请结合【乙】文内容作具体阐释。(2分)

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文以“乐”为核心,描绘了游宴之乐的美好场景,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乙文中的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是“以舟载民”“汝旁县为之无盗”。

C.两文中“醒能述以文”“独提一剑以往”“将以舟载之”中的“以”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D.甲乙两文“记”“传”一体,写景写人都充满激情,妙趣横生,又都渗透客观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孩子的力量》这篇小小说。(共12分)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腐朽政权的战争中站在反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反动政府的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人们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们想把爸爸怎样?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他们会打你的。”男孩说着哭起来。“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1.通读全文,简述小说中“警察”的形象特征。(3分)

2.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划线句的解读,试理清“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3.仔细研读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孩子的力量”的内涵与作用。(4分)

4.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小说以“打死他!……枪毙他!……”开篇,表现群众的亢奋情绪和愤恨之情,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卡秋莎是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她的出场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儿子的出现,让警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他不再像先前那样冷酷傲慢,而是悔恨交加。

D.文末说“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这样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紧张、冷漠的人际氛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