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选出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 (1)A.如法炮(páo)制...

请选出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

(1)A.如法(páo)制     B (yǐ)丽     C (shàn)笑    (   )

(2)A 味同 (jiáo)蜡       B 琴弦(xián)   C (biāo)悍   (   )

(3)A 鳞次(jié) 比        B(bì)       C (kuì)赠      (   )

 

(1)B (2) C (3) A 【解析】 试题分析:“绮”应读qǐ,“剽”应读piāo,“栉”应读zhì,对于常见的字词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星期有七天,其中星期六和星期天是双休日。但是许多人的双休日却不能休息,大人们有的要加班,有的要应酬,有的要做家务,有的要照顾孩子或老人,有的忙着学习充电……而学生们更忙,什么预习复习练习补习,什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还有什么钢琴书法绘画篮球……忙得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登登山,看看云,上上网,发发呆……假如,上帝突发同情心,一个星期多给你一天,于是,你有了星期八……

请以“假如我有星期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字数不少于600字,若写成诗歌,不少于24行。(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12分)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唐)韩愈

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无辞以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释】①柳子厚:即柳宗元,字子厚。②其:指柳宗元。③复为刺史:又任命为刺史,指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黜到偏远地方。④以柳易播:指柳宗元自愿到播州去,让刘禹锡去柳州。

1.下列汉字有多个义项,请你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汉字

词典义项

文中加点字的解释

①穷尽,完结。  ②阻塞不通。引申为困窘,为难。  ③特指不得志,不显贵。  ④生活困难。  ⑤达到极点。  ⑥穷究,追究到底。

吾不忍梦得之(     )

乃见节义(    )

①白色。引申为纯洁,干净。  ②清楚,明了。引申为显著。  ③下对上告诉,陈述。 

④天亮。  ⑤空白,没有加上其他东西。 

⑶无辞以其大人(      )

⑷遇有以梦得事上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3.柳宗元“愿以柳易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 作者在选段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具体分析对比的内容及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11分)

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一食(         )    (2)尔而与之(           )

(3)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呼尔而与

3.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论据。(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5分)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①眉翠薄:眉翠间的色彩已稀疏淡薄,形容女子无心描眉。②明:天亮。

1.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女子?(2分)

2. 下阕借助“      ”、“      ”等意象,并以“空阶滴到明”与上阕的“               一句相照应,更将室内人的情感推向极致。(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一组材料。(12分)

【报刊新闻

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

本报北京12月6日讯(记者 宗河)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轮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二是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四是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五是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六是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七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

在高考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方案提出,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要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选自2013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网络调查】

2013年12月7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出台。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进行社会化一年多考。您是否支持外语退出高考统考?

调查结果如下:

选  项

人数

比例

1.支持,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英语不用再为考试而学。

1897

6624%

2.反对,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有其重要性。

557

1945%

3.无所谓,英语的重要性不会因为考试方式而改变。

373

1302%

4.其他

37

129%

                                                              (转引自凤凰网)

“两会”话题

近日,上海市“两会”会场内外,关于高考改革的话题引起热议。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阐述了自己对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方案的看法。

“一考变多考的初衷,是为了允许学生有‘输’的可能,一次不行,还有下一次。这实则是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重大变革。”杨振峰代表说,教育部的系列高考改革,包括最近推出的英语“一考变多考”,体现了人才选拔的正确导向。

丁光宏委员认为,这次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其核心是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但是“公众对这次高考改革存在一些误读、误解。”他说,“考试门数减少,不代表其他不考的知识不重要。英语一年可考多次,也不代表英语的地位下降。”他同时认为,自主招生、个性化的录取方式,是将来大学招生的趋势。

任建兴、许峰代表谈到,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唯一环节。如果只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在某个学段进行局部改革,就难以形成有效衔接,改革效应也有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打折、消耗。(根据2014年1月20日《解放日报》有关报道改写)

1.从上述材料来看,教育部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披露后,哪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外语退出高考统考的改革措施得到了社会大部分公众的支持。

B 此轮考试招生改革只是在高中学段进行局部改革,仍然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C.“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是考试制度和方法的改变,与外语的重要性无关。

D.此轮高考改革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可以具体实施。

3.某班级将举办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好不好?正方的观点为: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弊大于利。现在请你担任正方的一辩或反方的一辩,写一个简要的陈述发言稿。(6分)

[温馨提示]辩论会的第一阶段为陈述发言阶段,由正、反双方的一辩陈述自己一方的观点及理由,对方不能提问、打断、反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