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浇 花 张丽钧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浇  花

      张丽钧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的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茁壮的杂草。她笑了,在心理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差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待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的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是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浇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杂草从垃圾桶里翻检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地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⑾“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他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妈的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妈的花儿也占了光!“

⑿后来,妈妈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株浅笑……                              (选文有改动)

1.从文中提炼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完成下面填空。(6分)

称谓:(        )→ (        )→ (         )

态度:(        ) →  (        ) →  (         )     

2.结合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4分)

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地动了一下”的理解。(2分)

                                                     

 

4.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5.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分)

                                                      

 

 

1.称谓:杂草 植物 花儿 态度:否定/忽视 认可/接受 肯定/尊重 2.①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妈妈对花儿的喜爱之情(相信花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并茁壮成长)。(2分) ②运用拟人手法,杜鹃“举着的‘笑脸’”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2分) 3.示例: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 4.示例:渲染杜鹃花开的妖娆,为妈妈专心浇杜鹃花、拔掉儿子的“花儿”作铺垫。 5.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心(微笑)和赞美(歌声),特别是平等尊重的意识去对待一切生命。 【解析】 1.1】 试题分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这里体会文章中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2.2】 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了解词语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这是记叙文语言赏析考点。 3.3】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试题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结构上渲染杜鹃花开的妖娆,为妈妈专心浇杜鹃花、拔掉儿子的“花儿”作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5】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3分)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①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

②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有过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实际上就是再现历史辉煌。再现辉煌,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辉煌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③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④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创造精神,也带来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有个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富裕起来后的中国要到哪儿去?不能不引人思考。我们曾经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是用钱无法解决的。去年在一个记者会上,我和一位企业家有过争论。当时一位记者问我,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说,国家的价值观只能国家来说,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面,就是“钱”字。这位企业家说,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们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还不够。显然他不明白,钱是需求,不是追求,而价值观应当是一个国家的追求。

⑤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⑥前不久我在英国听到了一件事。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我听了之后非常感慨,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这个软实力是什么?无疑就是高度的文明。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⑦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不应该被对象化。今年春天,在牛津大学有位留学生问我,中国文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我回答,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就是通过我们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就如同我们也通过普通的外国人来认识西方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要紧的是你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觉。有了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⑧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⑨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⑩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冯骥才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论证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那几个分论点?(3分)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4.阅读本文后,你打算怎样去做一个文化传承者?请简要谈谈。(4分)

                                                                                  

 

 

查看答案

自2013年8月初开播以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持续升温,使得“汉

听写大会”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2014年3月6日我市在我校也举行了“模拟汉字听写大会”竞赛活动,现在邀请你也来参与设计。

  【请你撰写】

1.假如让你主持一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你将如何开场?请把你的开场白写下来。

 

 

                                                                  (2分)

2.如果你最终获得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冠军,你将如何发表获奖感言?

                                                                                 

 

                                                                        (2分)  

【精彩回放】

3.近日,班级开展“重温笔顺,写好汉字”语文活动。我们做了如下调查,请你处理汇总调查数据。(3分)

                        书写笔顺抽样调查统计表

字例和规范笔顺

按规范笔顺书写的人数

火:

25

方:

29

忆:

8

说明:调查对象为50名初中同学。

你能从统计表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2分)

有哪种胜利能与这场胜利相比?拿破仑的哪场胜利,奥斯特利茨哪天的阳光能达到这一超人努力的光荣?这种胜利是精神力量所从未取得过的殊荣。一个穷困潦倒、残疾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上面的文字出自《          》,文中的“他”指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3分)

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  崇尚  崇拜)“和谐”的民族。②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③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1)请从第①句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第②句有一处缺少标点,请将补上标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第③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默写(第(1)-(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6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2)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3)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7)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8)            ,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郭沫若《雷电颂》)

(9)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10)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