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李明当时根本不在场,对这件...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李明当时根本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B、 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C、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D、临近期末,各种考试接踵而至,我都快麻木了。

 

D 【解析】 试题分析:A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本文不符。B汗牛充栋: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本句是形容金玉。C相濡以沫:形容藏书非常多。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一般是是用于夫妻之间的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 长途跋涉       张皇失措       高屋建瓴       锐不可当

B、 气息奄奄       消声匿迹       巧妙绝轮       情郁于中

C、 唯妙唯肖       因地制宜       迥然不同       险象叠生

D、 未雨绸缪       穿流不息       眼花潦乱       韦编三绝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寒(jīn)    吊(yàn)    唐 (tuí)     (tí)

B、 使(chāi)   尬(gān)    两(xī)       匀(chèng)

C、 峋(líng)   俗(cāng)   时(yú)       狼(jiè)

D、 鸿(rú)       问(jié )   (lòu)        跚(pán)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我是这样     》(可以填写:开心、难过、自信、不舍、无辜、努力等),要求:感情真挚,600字左右。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沟通与理解,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误解的事比比皆是。而当了解到事实真相后,你或许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或许你一直讨厌的、抱怨的却是另一个人的良苦用心。你与父母、与同学、与师长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事情的结局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如果你遇到这样事又会如何处理? 请以“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3分)

母  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文章第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任选一题,2分)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2分)

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少于40字)(2分)

5.文章结尾说“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对“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的理解。(100字左右)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10分)

植物的意识

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1. 依据文章第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2.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4.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明了植物意识?(分点概括,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