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60分) 原味指事物原有的味道。原味的事物是不加修饰的,原味的生活...

按要求作文。(60分)

原味指事物原有的味道。原味的事物是不加修饰的,原味的生活是平凡朴实的,原味的情感是无需伪装的……它值得我们品味,引发我们思考。

请以“原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参考例文: 生活原味 今天又和老妈去了超市。 暑假啊,果然是要沉浸在过度充足的睡眠和零食中才不算虚度啊。虽然代价是在某个落叶纷纷的秋天,发现体重上升了几个百分点而成绩下降了相同的百分点,然后心情和从树上落下的枯叶一样down到谷底。 非常没有悬念的,又走到了薯片的专柜。带着对乐事公司12万分的崇敬心情,望向塞了满满一排柜子的乐事薯片。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脸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停!有“陌生人”出现!我快步走去,拎起这包薯片。哈哈,新口味。毫不犹豫的放进了购物车中。 “又买薯片啊,每次都买,你什么时候吃完过了,每次都是新口味买一包吃几口就扔掉。你这个小孩子啊,真是不懂的节约啊……”老妈的声音适时地响起了。 好像的确是这样啊。 每次看到新口味,我都会超级激动外加毫不犹豫的把它“请”回家,然后在吃了几口之后,用“乐事公司用外表欺骗忠实消费者”这样没有营养的理由把它“送”出了家门。 相反,每次没有新口味出现的时候,我都会略带遗憾的拎一包原味的回家,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吃了个底朝天,还会感叹一下,怎么乐事公司的薯片量越来越少了…… 似乎总是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它们会比原来的好,但某些事情到最后往往就是:最原始的就是最好的。 总是在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发现,其实最初的才是最真实最本质最美好的。然而最初的往往是最单纯最直白的,简单得看上去唾手可得,也就不会让人很在意的去追求。我们总喜欢去追逐那些新奇的,有着华丽外表的事物。或许这是人类对于美的渴望以及占有欲的最本能体现吧。但是殊不知有时候它们可能只是换了调料改了包装的原味薯片。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 唯一不同的是,原味的薯片会始终在架子上等着你去买,而生活却不会。 城市中,每天都有着很多的人起早摸黑努力工作,想着如果多赚钱。对于他们,生活便是拿金钱去与名利画等号。然而工作赚钱为了什么?为了以后过好日子,为了老了可以享受生活。 不是很有趣吗?享受生活必须在以后,在老了以后,且建立在金钱这块坚实的奠基石上。 为何现在不行呢?只需带一颗安详的心,放慢脚步,就可以享受生活,看到生活的美。为何我们把美定义的这么广泛,却又理解的这么狭隘呢?生活的美可以是一幢华丽的别墅,也可以是一件起风时替你披上的外衣;生活的美可以是一辆豪华的跑车,也可以是一只登山时搀扶过你的手;生活的美可以是印在花花绿绿的纸上的毛主席像,更可以妈妈的一声嘱托,爸爸的一个背影。生活本身就很美,美的原始,美的自然,就像一滴水,一株草,一声鸟鸣,一丝晨雾,一缕阳光…… 这样的原始而单纯的生活为何一定要等到满口假牙,满肚子移植器官再去享受?这样纯净的美为何要等到它由唾手可得变得踏破铁鞋无觅处时才后悔? 也许每个人想得不一样吧。 或许这样的话,只有我这种没有体会过所谓“生活艰苦”的人才会说吧。 至少现在,我还想体会属于我的原味生活。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作文题目有内涵,有韵味,耐品味;又能与时俱进,但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来打开思路呢? 写作之前,应弄清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问题。任何文章都不例外。 首先是审出文章“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写作内容。我们用“追问法”来明确。“追问法”,就是看到题目,就把自己当成读者,依次提出你想得到答案的问题,边问边答。所有疑团解开时,写作内容就了然于心。 第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什么是原味”,即解释题目含义;提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几个解释,那么我想原味还有“本色的,质朴自然的,不加矫饰的”意思,也有“原生态的”的意思,也有“没有被金钱、名利污染的”意思等等。二是“原味的什么”。明确了“原味”的意思,我们就可以寻求它的外延,即“原味的什么”。这就是选材的拓展。可以是原味的不加修饰的物品,比如奶奶的亲手编的五彩线,爷爷给自己做的木剑等等,体现朴素的爱的美;可以是原味的生活方式——没有车水马龙,质朴的古城或乡村生活,体现一种朴实的的生活态度。原味的情感,比如说不掩饰的愤怒;不伪装的批评;不隐藏的歉意等等,体现人与人的真诚;可以是原味的传统民俗,原味的文化,体现现代社会中不染铜臭,不急功近利的一种美丽坚守。 第二个要思考“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保持“原味”。 第三个可以思考“怎么”的问题,即怎么对待或保持“原味”。 以上问题一一问清,思路也渐渐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接下来,我们应弄清文章“为什么写”的问题,也就是弄清写作目的。所谓写作目的就是通过这篇文章你要让读者获得什么或呼吁读者做什么。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写出有实际价值、立意深刻的文章。目的锁定内容,限定重点。本文的写作目的我想主要是呼吁读者能珍惜“原味”,保持“原味”,追求“原味”。 最后,应构思“怎样写”的问题。作为话题作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择文体。此文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均有很大空间。 2.拟好题目。话题作文拟题最低境界是用话题作题目或拟出与话题无关的题目;第二境界是题目中含有话题,以缩小话题,不至于写得空泛。比如说《原味的魅力》、《原味的爱》等;第三境界是不见话题却含话题之意或能牵出话题的题目,如《至美》、《最浓的味道》、《繁华落尽》等等。 3.拓宽立意取向。比如此文大可以写“原味”的消失带来的遗憾。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22分)

天    阶

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3分)

3.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②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4.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4分)

5.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18分)

我的母亲

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文段中母亲每天早晨把“我”喊醒,要做哪两件事情?            (2分)

2.为什么说“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4分)

3.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4分)

4.仿写一组赞美母爱的句子。                 (4分)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时刻温暖着我的身心。

5.你同意第2段中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干戈”、“丹心”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1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B.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文章语言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D.文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与朱元思书》)

(3)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5)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