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陋室铭》。(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阅读《陋室铭》。(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有龙则          )                ②苔痕阶绿(         

③无案牍之劳形         )            ④往来无白丁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楼。(《黄鹤楼》)

B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马说》)

C、可以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人琴俱亡》)

D、一或尽粟一石。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2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4.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陋室不陋?(3分)

答:                                                                            

5.本文用类比的方式引出或表明作者的志趣。请举一例分析,并说明其作用。(2分)

 

1.①灵验,神奇②动词,长到,蔓到③使身体劳累④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每空05分,共2分) 2.A 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1分)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1分) 4.从陋室的环境之幽雅、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儒雅、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可以看出陋室不陋。(每一点1分,共3分) 5.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主旨。(或结尾: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那种高洁的情操。再次暗示了主题。)(例子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上”“劳”作动词,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项两句中的“名”皆含有“名声大”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斯”“德馨”“鸿儒”“白丁”,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名篇,本问题是学习中老师必讲的重点问题,根据所学所记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来说明“陋室不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举一类比的例子,说明其与表达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志向的作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刘熙武小议读书》。 (10分)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4分)

2.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4分)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2分)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2分)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时文精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②生命的化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3分)

 

 

 

 

 

 

 

 

 

的过程。

 

 

 

3.“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3分)

4.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的,竟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  (1分 )

A、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进而改变气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漫画

112

56%

时文杂志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1)从统计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分)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你对同学们的建议是 (2分)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3分)

街道,是一座城市最为传神的地方,何况是一条临河的小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古老苏州的不朽记忆,也是现代苏州的水乡情结。保护好“小桥流水人家”,也就能保住古城的那份神韵。

假设:你家附近新修了一条临河的小街,环境幽雅恬静。①请你为这条小街起个街名,要求与“枕河”的意境相吻合(1分);②请你给临河的人家写一句话,提醒他们保护好身边的小河,语言要委婉。(2分)

 

查看答案

按课文原文填空。(9分,每空1分)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2)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浊酒一杯家万里,                            

(4)唐代白居易的诗歌《池鹤》中,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二句诗是:“                                                  。”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评说文学,称赞自己的文学风格的诗句是                         ,                             。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