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与要求: (1)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

题目与要求:

(1)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追求并享受快乐,是每个人的梦想。快乐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快乐在学习、工作的辛勤汗水中;有人说,快乐在关爱、沟通的温馨情意里……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

 

例文: 一道风景线 人们常常赞扬公园里的花朵,树木的娇艳美丽、翠绿挺拔。然而人们却常常忘记了这样一种树,这种树整日灰头土脸地站在马路的旁边,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景线。 这便是行道树。 它们每日静静地站在车水马龙的马路旁边,在尘土飞扬、尾气漫天的环境中默默地生长。它虽不像松树般坚毅,但也算得上是挺拔;虽不像梧桐树般繁茂,但也算是繁荫;虽不像银杏般翠绿美丽,但在盛夏时也能缓解路人紧张而焦急的心情;它便是行道树,它几乎没有什么特点,导致被人们随意地安插在马路旁边,随意地起了个名字——行道树。 行道树每日不停地奉献着,空气中的尘土许多都吸附在它的树叶上,它的树叶不断地为人们净化着空气。然而人们却不怎么领情:人们敬仰在森林中自顾自生长的树,欣赏它们的高大、挺拔与力争向上。人们宁可花钱去公园欣赏那些受人呵护的树木,也不会对行道树身上停留一会,还会鄙夷的目光扫视这默默奉献的树木。 这样默默奉献的行道树,难道不像那些城市环卫工人吗?他们每天从凌晨2时开始清扫城市,当人们出门时,街道已经变得干净整洁了。可是人们却总是鄙夷的目光盯着他们,丝毫不对他们的奉献表示感谢。而我却要赞扬他们,他们是这个城市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他们的无私奉献难道不值得赞扬? 过去,我也很少注意到马路旁的行道树,而现在我会用赞扬的目光看着它们,我想它们在这城市中并不普通,是特别的,是一道不寻常的风景线。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文题中“风景”一词构思,可实写旅游中见到的风景,文章开头你交代出游的时间,写出你对这次出游的激动和期待!然后,重点写沿途风光,详写某一处风景,写出风景的特点,写点与风景有关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赞美大自然,感叹民族的历史文化。此题最好虚写“风景”,把某一美好的事物比喻成“风景”,比如人文景观是“风景”,历史遗迹、文化遗址、革命圣地等。这些“风景”的背后,有着丰厚的历史风尘,所以,写这些景的时候,你必须结合史实,把你看到的景,和这些景物相结合。此类写景文章,重点是人文,所以,你在写景以后,要紧紧结合“人文”的“景”。就是这个景,里面包含的人类足迹,而不是单单的“风景”。后面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你这篇文章升华的必要部分,写出自己的感触和感想。还可以把社会美好的风尚比作“风景”,写些社会上好人好事,赞美文明;可以把某个人物的形象比作“风景”,欣赏他的形象,赞美他的精神。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赏析(4分)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1分)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查看答案

阅读《陋室铭》。(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有龙则          )                ②苔痕阶绿(         

③无案牍之劳形         )            ④往来无白丁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楼。(《黄鹤楼》)

B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马说》)

C、可以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人琴俱亡》)

D、一或尽粟一石。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2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4.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陋室不陋?(3分)

答:                                                                            

5.本文用类比的方式引出或表明作者的志趣。请举一例分析,并说明其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刘熙武小议读书》。 (10分)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4分)

2.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4分)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2分)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2分)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时文精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②生命的化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3分)

 

 

 

 

 

 

 

 

 

的过程。

 

 

 

3.“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3分)

4.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的,竟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  (1分 )

A、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进而改变气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漫画

112

56%

时文杂志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1)从统计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分)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你对同学们的建议是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