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 ⑵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 ⑶莫不私王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吾孰与徐公美 B. 吾妻之美我者 C. 皆以美于徐公 D. 君美甚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分)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分)
4.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3分)
⑴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5.文章结尾指出“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作者以夸张的一笔收束全文,有何用意?(3分)
综合实践题(8分)
读下面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典故杂吟
沧桑世事见天壤,唇齿衔环今古情。.
缘木守株贻笑柄,枕戈尝胆赞英名。
七擒三顾效汗马,八斗五车能点晴。
投笔击楫钦裹革,移山填海尚鹏程。
1.参照示例,在颔联中写出两个成语典故。(2分)
示例:守株—守株待兔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七擒三顾效汗马”包含的两个故事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与三国历史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联。请再写一个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故事名称______。(4分)
3.根据尾联写出两个有名的神话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古诗文默写(10分)
⑴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____。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十五从军征》用夸张手法,极言从军之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十五从军征》表现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朝天子·咏喇叭》描写喇叭功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满江红》写出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下面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不一致的选项是( )(3分)
有一位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有人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点灯呢?”盲人笑着说:“我点灯当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明,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A.赠与人玫瑰花的手上,常有一缕芳香。
B.助人就是助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C.生存就是共存,可以说合作就是生存的最高法则,它几乎是万能的。
D.生活中,为了他人的利益,有时候浪费也是必要的。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学习《背影》这篇课文,使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痕迹吧。
C.《墨子》是一部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墨子言行和言论的书。
D.这篇小说在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思。
“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警报的地方。”这句话放在下面的语段中最合适的一处是( )(3分)
①人生就是如此,②被小石子打中如果不能及时醒悟,一味置之不理,就会被砖块打中。③如果任然执迷不悟就会被大石头狠狠击中。④但我们还是会厚着脸皮说:“为什么老是我遭殃?”
A.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