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

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它描写了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展现了云南淳朴自然的民风,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B、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对一个神秘莫测的洞和“填洞公司”火爆生意的叙述,揭露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漠视,告诫人们不保护环境,其结果必将受到灭顶之灾。

C萧乾的《吆喝》是用地道的京白来写的,它生动地介绍了旧北京街头小商小贩的各种叫卖的吆喝富有浓郁的我国各地的地方特色。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层层铺垫和烘托,展示了诗人的穷困愁苦,进而推己及人,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感叹。

 

C 【解析】 试题分析:《吆喝》地道的京白,浓郁的特色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相形见绌  龙吟凤哕   言简意该   藉贯      B、巧妙绝伦   合辙押韵  不容置疑   迁徙

C、莫忠一是  囊萤映雪   雨后春笋   发蔫       D、众目睽睽  八面玲珑   呷浪之磷  戳穿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   (3分)

A、商fàn  微xī   迷 wǎng   忌wēi      B、和xù  隔gāi  取móu 招lái

C、俐líng 默jiān  猎shòu    zhàn     D、气fèn 尺zhí  吹角léng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令你激动,令你兴奋,一定有人关心过你,帮助你。这些人或事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

现你可以以“珍藏的记忆”为题,也可以另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12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止,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着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四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盯紧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一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他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说,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也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然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2.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认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3.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方法,请你用“       ”线在原文上画出两处,并在其右侧空白处写出对应的修辞手法。(3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12分)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止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qi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美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 _______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3分)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请你指出其中一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3分)

3.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