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故有名马(    )          ⑵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之不以其道(    )        ⑷鸣之而不能其意(     )

2.用课文原句填空 (4分)        

(1)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_____                        _____  _;

根本原因_                    _____________  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分别有所指代,请说说他们分别指代什么?(3分)

千里马:_____                                                   

伯  乐:____                                                    

食马者:______                                                  

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4分)

 

1.即使 通“饲”,喂养 鞭打 通晓(4分) 2.(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分) 3.略(4分) 4.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喻指能发现赏识并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3分) 5.围绕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回答即可。(4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食”为通假字;“策”名词用作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3】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等”“其”等关键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试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围绕着作者的“人才观”来进行理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5】 试题分析: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填对十处即可)

⑴海内存知己,_________             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⑵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⑶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⑷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⑸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⑹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⑺)《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出表现水流的湍急,《与朱元思书》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化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到文天祥的“________ _?_______ _ _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从记事开始,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的路程,感受过十几度春花秋月。这其中有春花般美丽的记忆,也有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它们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阳光,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

请以我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等。

3.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第十一位》。(11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的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乡里也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正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它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既教他们读书又教他们唱歌跳舞的女老师。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书到了,孩子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去送这位他们喜爱的代课教师。那天,就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突然她听到背后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越来越大,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啊!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那哪里是念诗,那分明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再也走不动了,她跑向山坡和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于是她成了第十一位 教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而她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男教师对我说:咳,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子里,可惜上面连照片也没有。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我们这所学校,已经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我和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还告诉我: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我问他:是什么?他当时没有立即告诉我。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村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啊,孩子们每天早读都在怀念他们的老师!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2分)

4.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2分):

5.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1)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1)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1)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3.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1分)

4.何尝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1分)

5.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1分)

6.(2)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1分)

7.从(1)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横柯上蔽____     ____(2)窥谷忘反____    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中急湍甚箭,勐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