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八月十日灯下所记》,回答后面问题。(15分)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1晚...

阅读《八月十日灯下所记》,回答后面问题。(15分)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1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点迟缓,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支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2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3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但是在8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4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的吴淞镇。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5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812电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麇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一)。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6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二).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7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8我看到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就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个最后的结束,到了下午,开往上海的火车已经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下瞭望,我在船上还不住的想,吴淞镇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镇丢给那些士兵,谁会想到呢,远远来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替他们对兵士尽了一些地主之谊。

9船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当我会到家里向家人述说这一天的经历时,闸北一带的炮声已经响起来了。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重担的是“九一八”还早便已经压在我们身上了。同时感到,整个的中国也喘了一口气。

10一个人在这时是多么幸福:当自己喘一口气,也真实地感到,几万万人都同样喘一口气。

                                                             1945年,昆明。

(注:“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19378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队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即第二次上海事变。作者冯至,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诗人。)

1.(3) 第一段中作者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              )———————(             

2.2分)文章第一段“波澜”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第7段中刻画了一个卖瓜农夫的形象,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4.理解文中的画线语句。

1)(2分)画线语句(一)改成“茶馆、饭馆、商店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好不好,为什么?

2)(2分)画线语句(二)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5.4分)文章中作者写了两次“喘了一口气”,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1.(3分)半信半疑(有些怀疑);等得不耐烦(期待、推测);心里踏实。 2.(2分)街头巷尾因抗战胜利而起的欢庆的喧嚣。 3.(2分)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表现了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也引出了下文对作者轻松爽朗心情的描写。 4.(4分)⑴不好,原文写出镇上的空旷冷清,烘托出战前的紧张气氛。  ⑵大战前的紧张、担忧。 5.(4分)第一次写出作者在抗战开始时(淞沪抗战)看到我军奋起反抗侵略者而感到欣慰。第二次写出因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为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 【解析】 1.1】 试题分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这里从“怀疑”到“期待”再到“踏实” 理解。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此处能够表述出“街头巷尾因抗战胜利而起的欢庆的喧嚣”意思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此处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表现了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也引出了下文对作者轻松爽朗心情的描写。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此处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描写,烘托出战前的紧张气氛,也写出了大战前的紧张、担忧。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5】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这里第一次写出作者在抗战开始时(淞沪抗战)看到我军奋起反抗侵略者而感到欣慰。第二次写出因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为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回答后面问题。(11分)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1随着电子科技的日益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在课堂、餐桌、公交车等场合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2“低头族”的涌现显现出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作用。

3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远,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同时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4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也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到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5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时间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的众生喧哗与手机外地众生沉默,反差强烈。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

6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终端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线:这里指网络。)

1.3分)根据第1段内容,给“低头族”下一个定义。

2.2分)第4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3.4分)当“低头族”沉迷于虚拟世界时,他们忽视了哪些现实问题?

4.2分)你对第6段中“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查看答案

阅读《公输》选段,回答后面问题(9分)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2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褐             (2)牒

2.(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3.(3分)墨子迫使楚国放弃攻宋的主要靠的是两点:意识巧妙的说理、论辩,二是战略战术上的实力和充分准备。从选文看这两点中哪一点更重要?为什么?

 

查看答案

(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4)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5)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很神圣,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A中国结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B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是中国结的魅力所在

C历代文人墨客对中国结都情有独钟,留有大量生动的描写

D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查看答案

3分)结合语境对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

余秋雨在《名人访谈录》节目中曾对主持人提出建议说:一个好节目,不在于它访问量多少名人,而在于它能迎接多少漂泊的流浪者。

A一个好的访问节目在于它对自由的漂泊有深刻的认识。

B一个好的访问节目在于它能展示流浪者的令人赞佩的伟大精神。

C一个好的访问节目在于它能采访更多的经验丰富、精神独立自由的智者。

D一个好的访问节目在于它能得到很多机会去采访那些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