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

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 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思路是:谁+怎么做+结果。因为选段是课内现代文阅读,课上讲解分析时已经讲解,考生应该比较快速的解决此问题。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解题方法: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题就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首先确定赏析角度,此题题干中有提示:细节。当然这个句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主要是为了体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本文赞扬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开头就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名言,结构上:开门见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将先生与别人的行和说做了对比,体现了先生的品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对选项所涉及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C与文章的内容有出入。“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文章没有提到《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比较顺利,况且研究学问是很艰苦的过程,从后文对闻一多先生的描写也可看出。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文言文阅读 (完成后面的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  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闻: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C、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于舅家见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            ,略写           的情形。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                      。(3分)

4.本文与《孙权劝学》都谈到了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B.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盆花卉。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林海音——台湾

B.《邓稼先》——人物传记——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土地的誓言》——散文——端木蕻良——当代作家

D.《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______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_______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_________ 。人生如茶,有时__________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B.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C.浅易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陈教练当 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新春,汉宜高速公路车水马龙,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 ,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 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