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走在成长路上”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叙事要完整,写人要生动;要...

请以“走在成长路上”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叙事要完整,写人要生动;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2)文中不得写出真实的班级名和人名。

(3)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走在成长的路上 走在成长的路上,蜿蜒坎坷的经历,有酸甜苦辣,鼓舞的欢欣,也有泪水涟涟。成长让我从悬崖嫩叶变成苍天大树,迎风而嚎,坚毅刚强。------ 题记 成长是一首亮丽的歌。那是用深浅脚印谱写的曲;用行动步履填写的词;用自豪激情确定的调;是生命中最嘹亮,最具有特色的歌曲。歌谣的主题是:姿彩纷坛,冷暖情怀,酸甜苦辣,七情丰沛。 走在成长的路上,你会发现成长的感觉是幸福的。 每一天夜晚,在书山题海中奋战时母亲从不守着我。她带给我信任,温暖和自由。“在成长的季节里,你当然可以自己做主!”每隔一小时,母亲就会为我加一次水。当我忙碌时,母亲便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只留下袅袅茶香。当我正仰头休息时,母亲总会和我谈一些有趣的事情。那温暖的白瓷杯上面的维尼小熊也露出慈祥的笑容。伴着奶茶的清香,一股爱的暖流涌上心头,当时我感觉到成长是幸福的。 为了母亲的辛劳,我努力学习,不辜负你对我的希望。 当我考试失利时,我仿佛看见理想的花儿在一片又一片的凋零;我甚至能听见奋斗的花儿正在哭泣。爸爸妈妈真是太好了。可是这种温柔反而让我更难受。但我相信,明天的太阳依旧美丽,我要坚信我自己。 走在成长的路上,你会发现梦里花开,梦里花落。花在梦中开,我们在爱中成长;花在梦中落,我们在悲伤中蜕变。梦里花落,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成长之辉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也可以说是与“成长”话题有关的作文。文题“走在成长的路上”可以写成长路上,这是让我们写成长过程所遇之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叙述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件事或某几件事及感受,来展现成长路上要经受挫折、磨难或苦难,才能成长的主题。 立意: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林林总总的成长经历,立意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能从平凡小事看到大道理,如何能由司空见惯的生活揭示出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大主题,怎样才能看得深,怎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道文题的立意就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虽然成长路上会有不如意,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积极面对困难的立意;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积极对待“成长路上”困难”的气度;辛弃疾“众里寻他前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克服成长路上众多苦难后的欣喜……只要我们选准一个角度,就能写出高远的立意。 如果我们再有凝练的语言和飞扬的文采,获得高分是不困难的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题。(20分)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1)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他的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 但是没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2)那是1941年的9月,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而节节败退。 

(3)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 

(4)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大量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 

(5)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瑟瑟发抖。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6)约摸半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的声音、无比慌乱的手势,对着默克哀求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7)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默克再次挪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意识到:妇人要生产了!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一个男孩高亢的哭声响起来,母子平安。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废墟。 

(8)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他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默克如实相告,没想到长官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很远,然后,10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9)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他的右腿被战友们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10)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 

(11)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做了战俘。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4分)

2.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3分)

                       读书卡片

篇名:《站起来的良知》               作者:李丹崖

摘句: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7)段“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中默克当时的心理。(4分)

4.为什么默克回国后没有收到预料的鄙视和谩骂,“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4分)

5.第(11)段中,“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这句话表现了主人公什么精神?其中加点词是什么意思?(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题。(17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4分)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3分)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

4.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3分)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请根据文章内容归纳,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4分)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6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14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贤于材人远矣(      )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完成下列各题的空白处,每句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2)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5)《木兰诗》中表现军营条件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表现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请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