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春蚕到死丝方尽》。(11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阅读《春蚕到死丝方尽》。(11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

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养蚕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在我国一般蚕区中,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跟蚂蚁一般大小,所以又叫“蚁蚕”。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后,醒来的小蚕已经蜕去旧皮,换上了新装。接着,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逐渐长大,然后又“睡眠”,蜕皮。要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人们因蚕吃了睡,睡了吃,把它比作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亲切地叫它“蚕宝宝”。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的一生四次蜕皮,虽然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但体内并不平静。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时候,蚕的脑激素,脑激素促使体内有关的腺体分泌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作用是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蜕皮激素的功能却使幼蚕加速成熟。脑激素和这两种激素在蚕的体内互相制约,共同来调节蚕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第四次蜕皮之前,蚕的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蜕皮激素的机能又显著加强,这时候,蚕才发育成熟,它的身体已经长到二寸来长了。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用的原料是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和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是绢丝腺里的胶状液体。当蚕老熟时,就吐出这种液体,形成细丝。蚕就是用这种细丝围绕身体,结成了茧。所以蚕丝不同于麻纤维,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可以吐丝3000以上。如果把14000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你看这小小的蚕,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细致精美、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1.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3.文章第四段加点词“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本文的标题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说出用诗句作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2分)

5.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2分)

 

1.(1分)逻辑顺序 2.(4分)列数字、作比较。作者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而详细地说明了家蚕吐丝之长,从而赞美了它以自己宝贵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3.(2分)不能删,“有时”表示偶尔的情况,不经常,这里是说蚁蚕吃了几天桑叶后的成长速度之快,而一夜之间长几分的情况只是少数,如果去掉就不符合文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2分)用诗句作题目,可以增强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可读性提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5.略 【解析】 1.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具体事物的一般用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抽象事物如本文介绍自然现象解释原理的一般用逻辑顺序,即先摆现象,再分析原因,解释原理。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判断即可。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划线句中“野蚕”与“家蚕”是比较说明,结合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其说明的作用。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阅读本文,即可了解本文为“生动说明”。“生动说明”是指使用修辞方法或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本文有诗句为标题,可从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生动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概括。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由诗句联想,抓住“奉献”这一意义谈感想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流泪的水》。(10分)

流泪的水

刘建超

(1)一个游人迷了路,无意中走入了深山里的村寨。村寨人很好客,拿出最好的山珍野味、自酿的陈年老酒款待他。游人很感激,可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赠,包里只有一瓶矿泉水,他就把矿泉水送给了这家的大眼睛孩子。游人回去的路还很长,大眼睛孩子的爸爸,把一只葫芦里灌满了自家缸里的水,让游人带着路上喝。

(2)村寨的孩子没有见过塑料瓶里装的水,都很稀奇,一瓶水在孩子们的手里传来传去。

(3)城里人喝的水就是高级啊,别说水了,就是这瓶瓶也得值好多钱啊。

(4)打开尝尝呗,咱也当当城里人。有孩子提出建议,十几双眼睛流出渴望,眼巴巴地看着大眼睛。

(5)大眼睛慢慢拧开了矿泉水瓶盖。先喝了水的孩子在吧嗒着嘴品味,等待喝水的孩子咽着口水。

(6)每个孩子都喝过之后,大眼睛才自己端着小瓶盖喝了一口,品品,又喝了一口。大眼睛哭了,泪水流进嘴角,咸咸的。

(7)城里人喝的水就是有味道,和村子里的泉水不一样,不一样就是特别,特别就是好,好就令人向往。大眼睛希望自己也像那个游人一样,去遥远的大城市,喝这种装在瓶里的不一样的水。

(8)大眼睛有了城里人的水,每天都会有孩子围着他,想尝一瓶盖城里人的水。没几天,那瓶子里的水就喝完了,大眼睛就把自家水缸里的水灌入瓶瓶里,还是满满一瓶。孩子们知道,大眼睛瓶瓶里的已经不是城里的水了,他们不再围着他讨要,也不来和他玩了。

(9)大眼睛时常带着那瓶水,坐在山崖上,看着远处的天际。他鼓励自己,一定要走出大山,去遥远的城市。

(10)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游人回到了城市。游人的妻子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游人的朋友都被邀请来家里庆贺。推杯换盏之间,有人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葫芦说,这就是你说的山里人自己酿制的陈年老酒吗?

(11)游人想开个玩笑,说,就是,你尝尝。

(12)朋友就打开了葫芦的塞子,倒了一杯,一饮而下。

(13)游人忍住笑,故意问,味道怎么样?浓烈吧?

(14)朋友没有说话,又倒满一杯喝干,泪水便从朋友的眼角流下。朋友说,甘露,甘露啊。天啊,这是神水吧?神水!

(15)大家好奇,都倒了一杯饮下。果然神奇啊,水的原始风味沁人肺腑,仿佛能看到那清澈晶莹的山泉,能嗅到儿时记忆的味道,个个禁不住泪流满面。

(16)朋友说,快去找到这个山寨,咱们大家入股投资办个天然饮用水厂,直接灌装就行啊。这水的牌子就叫“老家的味道”,准保火啊。

(17)一拍即合,众人开始筹资注册,项目评估。建筑大军开始修路架桥,寂静的山寨首次迎来机械轰鸣声。

(18)大眼睛孩子走出了山寨,到繁华的都市上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都市。大眼睛谈恋爱了,女孩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她教会了大眼睛怎样在都市里生存。

(19)大眼睛已经习惯喝装在瓶瓶里的城市水,城市的水麻木着他舌头上的味蕾神经。他开始怀念家乡山寨的山泉,怀念家乡清凉澄澈沁人肺腑的甘爽。

(20)女孩来了,带来了一瓶天然水,牌子是“老家的味道”。

(21)女孩说,你尝尝,新产品,喝了你就不想家了。

(22)大眼睛喝了,说,这比我家乡山寨的清泉水差远了。

(23)女孩不解地问,水还有什么区别?除了卫生不卫生,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啊。

(24)大眼睛说,那是教科书上对水的定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但有味道,还有情感,有知觉。啥时候我带你去我们山寨,尝尝我们山寨的清泉水,保证你一辈子都忘不掉。

(25)女孩说,我才不相信呢。

(26)大眼睛真的就带着女孩去了山寨。山寨已经通了公路,有了公共汽车,原来居住的村子已经搬迁,修建了宾馆度假村。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的味道,各种加工厂正在把山寨的资源变成花花绿绿的钞票。

(27)山泉已经不见了踪影,山寨的那口老井还破烂不堪地废弃在那里。

(28)大眼睛把瓶子系上绳子,从老井里提起一瓶水。他把瓶子递给女孩说,尝尝,尝尝,什么叫刻骨铭心。

(29)女孩嘬了一口,又嘬了一口,茫然地看着大眼睛。

(30)大眼睛夺过瓶子,仰头咕咚咕咚几大口,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流进嘴角的泪水也比这瓶子里的水强一百倍啊。

(31)女孩问大眼睛,你怎么了?

(32)大眼睛看着老井,这是怎么了?!(选自2014《小小说选刊》)

1.文中第五段划线句写得非常传神,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2分)

2.小说第26、27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文章最后大眼睛看着老井,这是怎么了?根据你的推测,他是怎么了?(2分)

4.试分析小说标题流泪的水的含义。(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15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

【乙】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胔,欲衔之。忽被猥卷这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隋代侯白《启颜录》)

①大虫:老虎。②胔:切成块的肉。③橡斗:橡树的果实,也叫戾实,圆球形,先端尖,表皮缘边有锯齿。④旦:早上。⑤避:躲开,让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觉无能者                               ②驴不胜怒,之(    

③刺猬乃放鼻而                           ④乃侧身         

2.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1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②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胔,欲衔之。

4.甲乙两篇短文都讲述的是动物的故事,这两个动物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6分)

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虞世南的《蝉》中暗喻诗人身份的词是__________(2)

2.同是咏蝉诗,但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分别说出。(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6分)

2014年5月19日,“盐渎风”盐城市第二届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将首次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说,以往举办过多次诵读和朗诵比赛,但是内容多为歌颂党或古代诗词,“将国学经典篇目作为诵读内容还是第一次”。各中小学学生、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都可报名参加,热爱读书的我们,赶快行动吧!

1.【分享格言】众所周知,《论语》是国学经典之一,请拟写其中一句作为你的读书格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模拟采访】盐城电视台聘请你为小记者,你打算就这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措施及意义采访市图书馆刘馆长,你会向他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学推荐】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你知道哪些国学经典著作,向同学们推荐两本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5分)

(1)“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节选《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这里的“裙钗”指的是        ,她“怀仇恨泼猴”的原因是                    。(3分)

(2)列举两个《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