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1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1分)

(3造化钟神秀,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2分)

(4《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对太学生的“烨然若神人”报一种“略无艳意的态度,其原因是:“                 。”(2分)

(5默写杜牧的《赤壁》。(4分)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3)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 【解析】 试题分析:1.2.3小题,都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 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然后根据提示,写出最佳答案。小题5属于整首诗默写。小题1注意“贤”的写法,小题2注意“滋味”的写法,小题3注意“荡胸”的写法,小题4注意“口体之奉”的写法。小题5注意“戟”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附加题(10分)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见:__________

(2)问涂焉                    涂: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3.牧童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天下?(2分)

4.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

 

查看答案

请以“那天,我______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阅读。(8分)

“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远远看见后,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双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和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时不禁哑然失笑。歌德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很不客气地教训了他一顿……”    节选自《名人传》

1.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惟其痛苦,才有欢乐”概括了贝多芬的一生,也概括了他的音乐的本质。请你结合贝多芬一生的境遇简要说说他的音乐的本质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儿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2.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4分)

3.“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4分)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请敬畏规则

  西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气势汹汹的,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作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作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作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D.哈佛校长的做法印证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两句话。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3.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