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事真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600字以上。(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班级、人名。
阅读记叙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奶奶与父亲
尹定瀚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它们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孩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孩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般,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位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于是,他手里拿着扁担,站在桥上,把扁担伸进水里,喊着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尸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你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有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着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一般。
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着父亲的额头,冲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哭成一团,惟独奶奶没有流泪,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谁叫她也不应不动。
父亲去世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口稀饭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跟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娘不想你走得有挂牵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再没有醒过来。
(选自《青年文摘》)
1.父亲和奶奶都给“我”讲了同一个故事,其意图有什么不同?(2分)
2.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母亲瞧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
3.父亲生病后,在外人看来,奶奶的哪些行为是“反常”的?(3分)
4.“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一般。”这话中写“来来往往的人”,对表现奶奶有什么作用?(3分)
5.本文标题“奶奶与父亲”,那你认为作者主要写奶奶还是父亲呢?请简要说明。(3分)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问题(8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2.孔乙己虽然是读书人,但酒店的人对他的的态度却是 ,(填四字词语)此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2分)
3. 选文用字准确生动,请结合语境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2分)
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4.语段中的画线句子是孔乙己回答掌柜的话,请阐述他话中的意思。(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
【乙】艺多姓周,抚之临川人也。世为器用之工。艺多天资精敏,自少时技能已出诸父①,自以为己不若也,故以艺多名之。其为人朴厚寡欲,不妄言笑,衣敝衣,拱手立群匠侧,若无能为者。及其操绳墨、运斧斤②,力不劳而器用成,群匠惊骇却视,不敢比肩立。艺多泊如③也,未尝有矜色。诸豪贵家争邀致之唯恐后。
(选自谢逸《匠者周艺多传》)
【注释】①诸父:指父辈们。②斧斤:泛指各种斧子。③泊如:恬淡无欲的样子。④良窳:精粗;好坏。⑤浮屠:这里指佛教。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 不能名其一处也 (2) 几欲先走
(3) 不敢比肩立 (4) 未尝有矜色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停顿。(每句一处,2分)
⑴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 ⑵艺 多 天 资 精 敏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⑵衣敝衣,拱手立群匠侧。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摘录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并分别说说其作用。(4分)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北 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①,直堑②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③,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横陂(bēi):横卧的坡堤。②直堑(qiàn):笔直的沟渠。③坐久:谪居中闲坐了很久。
1.分析“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字的意思及表达效果。(2分)
2.两位诗人境遇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综合性学习。(8分)
1.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中小学校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个活动。下面宣传语隐含“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请提取出来。(2分)
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
2.学习“叶”的专题之后,语文老师准备上一节语文活动课,主题是“走进叶世界,感受叶文化”。请你担当不同角色,并回答问题。(6分)
①你是课代表。老师让你策划这节课,你准备安排哪些活动?(写出两个)(2分)
②你是欣赏者。在参观美丽的海棠花时,你不由得想到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的诗句。请你描绘诗句的优美意境。(2分)
③你是探究者。“红花虽好,还须绿叶相扶。”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是
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