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问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是故”“闻”“是”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韩愈

注【解析】
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惑矣:(真)糊涂啊!  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         复:恢复。     B. 作《师说》以     贻:赠送

C. 道也固先乎吾   闻:懂得       D. 学于师             耻:羞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既济未成列,又以告  吾从师之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不拘于时,学       

C. 彼竭我盈,故克      彼童子   D.以人多以书假余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B.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C.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 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信息化浪潮中的中国教育

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化浪潮推进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体制和模式也受到巨大冲击。信息化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推动着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②信息化改变教育环境。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校园、课堂等教育环境将转变为由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进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③信息化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依托于学校等实体。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传统学校、网络学院、虚拟开放大学等共同构成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受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足不出户异地接受教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课程学习和讨论。电子学校将融入我们的生活。

④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有力促进教育系统的重新组合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配备信息化装备,并在教学、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着眼于这种趋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⑤信息化改变教育评价标准。知识和人才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应用更为重要,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观更强调“怎么做”。因此,传统以知识拥有量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判断标准的人才观将被素质型人才观所代替。素质型人才观更加注重人才的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道德是人才的灵魂,体力和智力是人才的基础,信息和网络能力是人才的主要特点,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⑥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来源:2013-09-02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1.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信息化可以推动教育革新。      B.信息化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C.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D.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必要性。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B.在信息化环境下,电子学校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为学生提供异地教育,可见电子学校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校园。

C.学校在教学、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配备信息化装备,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同时更好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

D.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信息化对教育发展促进作用的一项是(   

A.学校每年暑假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让更多的教师借助电子设备立体呈现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B.某学校为了给学生书包“减负”,要求家长统一购置电子移动设备。

C.某网站针对传统课堂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学习的需要,推出了网络视频教学课程。

D.为了营造家校沟通的良好氛围,更好促进教学,学校与中国移动联手建立了“一起成长网”这一网络平台。

 

查看答案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②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③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

④然而在以后的历史中,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⑤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⑥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于1981年10月破土重修,1985年6月才落成的“新楼”。

A、②③①⑤④⑥ B、⑥②①④③⑤ C、③⑤④⑥①② D、②⑥①③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B、为了预防洪灾之后出现大的疫情,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C、“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字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求会认会写。

D、广州恒大夺得亚冠联赛冠军,给低迷了很久的中国足球打了一针鸡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         戏剧冲突,        人物形象,        戏剧主题,                                        

       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A.展开 塑造  揭示  表达         B.揭示 表达  展开  塑造  

C.揭示 表达  塑造  展开         D.展开 塑造  表达  揭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