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共5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共5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分)

2.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1分)

3.请你结合语境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1.假山 池沼(2分) 2.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1分) 3.(2分)“大多”表明苏州园林的池沼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不排除有一小部分不是活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文段总分的特点,直接从段首中心句中即可了解说明对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中心句,指概括一段话内容的句子,一般在段首,直接摘引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父亲的半瓶酒》。(共12分)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

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

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1.请结合文中父亲为“我”做的事,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父亲为“我”做的事

“我”的心理变化

羞愧

在我的作品引起争论时,父亲带小女儿进城。

父亲为“我”暗自担忧。

难受

父亲要一家人周末到田野里逛,并为我买来酒肉。

感动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             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结合文章第五段,“我”和父亲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        (2)入则无法家 拂:                

(3)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苦其心志       翻译:                                        

(2)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3)生于忧患       翻译: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1分)文章第①段所列举的六位人物的共同特点是                            。(2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                       。(1分)(本题共4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           。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           ,这本书是       送的。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6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3)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4)晏殊在《浣溪沙》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晏殊《浣溪沙》)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原因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清晨,我被鸟儿们唤醒了。它们在互相比试着歌喉,欢迎从闹市来的不速之客。近处炊烟袅袅,远处湖光潋滟。我们不忍心辜负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未及吃早饭,就急切地扑上山坡,扑进果园,扑向茶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晨曦中,棵棵茶树抽新芽,片片绿叶现晶莹。看了眼前的情景,你难道还会怀疑茶叶是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宝物吗?

A文段中用“欢迎”等词语,赋予鸟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鸟儿欢快鸣叫的情景。

B文段中用“扑……”的排比句式,写出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

C文段中用“棵棵……”“片片……”的对偶句式,写出了晨曦中露珠晶莹剔透的样子。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茶叶由衷地赞美和感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